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娱乐最前线 新闻快讯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揭秘古代天文学的文化基因
小玉2023-08-05【娱乐最前线】
483人已围观
简介《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的第五期将在今晚播出。本期节目由探源导师单霁翔和探源团陆川、王昱珩、李杰、郑璐组成的团队一起展开一段关于古代天文学的考察之旅。节目通过追寻“星际来客”的神秘声音,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揭秘古代天文学的文化基因
最后更新:2023-08-05 01:01:50
推荐指数:
《博物馆之城》第二季——中华文明探源季的第五期将在今晚播出。本期节目由探源导师单霁翔和探源团陆川、王昱珩、李杰、郑璐组成的团队一起展开一段关于古代天文学的考察之旅。节目通过追寻“星际来客”的神秘声音,从北京怀柔区喇叭沟门出发,开始了一段“溯源”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探索。
在本期节目中,探源团被探源箱内神秘的客星声音吸引。客星是指没有固定轨道和周期的亮星,它们突然出现在夜空中。为了找到客星的线索,探源导师单霁翔和团队成员陆川、李杰首先去了北京天文馆,通过南丹铁陨石介绍了陨石的鉴别方法。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回收实物的目击陨石,南丹铁陨石背后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探源团还在天文馆的实体模型前了解了超新星的演化过程,并邂逅了《三体》中文明所在的超新星原型——南门二超新星。超新星爆发后形成脉冲星,脉冲星被称为“宇宙灯塔”。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残骸形成蟹状星云,与宋代史料记载的“天关客星”有着渊源。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推演仪器是古代天文学家智慧的结晶。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陈列着代表中国古代天文最高制作水平和审美标准的八件天文仪器。探源团去到了古观象台,通过模拟体验玑衡抚辰仪来了解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方式。观测使用的窥衡通过窥管能够清晰地观察星辰,古人“以管窥天”正是来源于这里。玑衡抚辰仪的命名中蕴藏着中式浪漫,古代天文学家们为了研究天文学付出了鲜为人知的努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发展一度领先于世界。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带有“彗”字的甲骨文。《春秋经·文公十四年》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它出现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文献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彗星图,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了多种天文仪器,并建议忽必烈进行大规模天文测试,最终在公元1281年发布了《授时历》,提前了300年得出了一年有364.2425天的结论,远早于西方国家沿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
古代
在本期节目中,探源团被探源箱内神秘的客星声音吸引。客星是指没有固定轨道和周期的亮星,它们突然出现在夜空中。为了找到客星的线索,探源导师单霁翔和团队成员陆川、李杰首先去了北京天文馆,通过南丹铁陨石介绍了陨石的鉴别方法。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回收实物的目击陨石,南丹铁陨石背后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探源团还在天文馆的实体模型前了解了超新星的演化过程,并邂逅了《三体》中文明所在的超新星原型——南门二超新星。超新星爆发后形成脉冲星,脉冲星被称为“宇宙灯塔”。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残骸形成蟹状星云,与宋代史料记载的“天关客星”有着渊源。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推演仪器是古代天文学家智慧的结晶。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陈列着代表中国古代天文最高制作水平和审美标准的八件天文仪器。探源团去到了古观象台,通过模拟体验玑衡抚辰仪来了解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方式。观测使用的窥衡通过窥管能够清晰地观察星辰,古人“以管窥天”正是来源于这里。玑衡抚辰仪的命名中蕴藏着中式浪漫,古代天文学家们为了研究天文学付出了鲜为人知的努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发展一度领先于世界。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带有“彗”字的甲骨文。《春秋经·文公十四年》是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关于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它出现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文献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彗星图,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了多种天文仪器,并建议忽必烈进行大规模天文测试,最终在公元1281年发布了《授时历》,提前了300年得出了一年有364.2425天的结论,远早于西方国家沿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
古代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