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皇城突袭中文版(皇城突袭最新版)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261人已围观
简介程咬金和秦琼,同为唐初开国名将,但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袭,秦琼的儿子却只能可怜兮兮继承祖父的爵位。为何秦琼的爵位不能继承?这背后藏着君臣相处的默契

皇城突袭中文版(皇城突袭最新版)
最后更新:2023-07-05 01:25:54
推荐指数:
程咬金和秦琼,同为唐初开国名将,但程咬金的爵位可以世袭,秦琼的儿子却只能可怜兮兮继承祖父的爵位。为何秦琼的爵位不能继承?这背后藏着君臣相处的默契。在影视剧的演绎中,秦琼义薄云天、骁勇善战,又痴情宽厚。而程咬金似乎只是运气好,挥舞着三板斧,以混世魔王的姿态四处游走,居然也建立了一番功绩。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程咬金、秦琼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厉害很多。在投奔李唐之前,程咬金、秦琼的经历非常相似。他们都曾在瓦岗寨跟过李密。他们一起统领8000内军,被李密称赞为:“八千人,可以敌过百万大军。”秦琼对李密还有救命之恩,曾在宇文化及的手中英勇救主。只可惜,李密接受不了挫折,在战败后对部下越来越苛刻。最后,程咬金和秦琼一合计,干脆跟了突袭李密的王世充。但没多久,秦琼和程咬金发现,王世充为人奸诈,不是可以托付的明主。就这样,2人再次一起离开,投奔了李唐。这一次,他们可算是找到了明主,而且都被调配到李世民的麾下。在李世民府上,秦琼是马军总管,程咬金是左三统军,两人官职的实质权力相当,功绩也差不多。不过,和程咬金相比,秦琼更受李渊的信任。在公开场合,李渊经常表示对秦琼的赏识,恨不能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还直接册封秦琼为上柱国、翼国公,还赏赐了他一般皇子才能得到的金瓶。程咬金也不弱。他被册封为宿国公,但受重视程度还是逊色于秦琼,后来,他还因为太子李建成的谗言被外派到抗皱,当了康州刺史。程咬金很不服气,在离开之前,他偷偷告诉李世民,这显然是太子在刻意剪除他的左膀右臂,希望他小心,要早做准备。(旧唐书》: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公元626年,27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成功稳定帝王宝座。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在这一次关键战役中,一向勇猛的秦琼没有出色战绩,而程咬金也根本没有出现。这样来看,程咬金和秦琼,经历相似、军功相似,虽然李渊猜忌程咬金,但在李世民心中,两人的地位应该差不多。可从最后的情况来看,程咬金和秦琼的人生际遇,差别很大。【灵枫历史阁】李世民在位时,程咬金被封卢国公、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是可以世袭的爵位。而左领军大将军是正三品的官员,掌管的是宫中禁卫,肩负着守卫皇城安全的职责,位置至关重要。唐朝的爵位继承分为2种,一种是降级继承爵位,也就是嫡子在继承父亲的爵位时,必须降一等继承。另一种则是由皇帝格外开恩,下令“世袭罔替”,即可以直接继承原来的爵位,不用降级。程咬金的卢国公,就被唐太宗特别下令,世袭不用降级。他的儿子程处嗣,就直接继承了卢国公的爵位。秦琼的待遇就逊色了很多。李世民在世时,他的爵位被改封为胡国公,追赠的是徐州都督。此前,秦琼是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他去世后,李世民追赠他为徐州都督,还是正三品,却是个外派官员。唐太宗没有特别下令允许“世袭罔替”,甚至,我怀疑,秦琼的爵位可能是一次性的,压根不能继承。因为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秦琼的儿子秦怀道袭的爵位,是祖父秦爱的开国公。在唐朝初年,“国公”是非皇子能拥有的最高爵位,若是秦琼的爵位可以继承,他的儿子不可能去继承祖父的爵位。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李世民要区别对待秦琼和程咬金呢?细读史书,我发现,这件事里可能藏着君臣相处的默契。第一,玄武门之变中,秦琼表现消极,程咬金积极主动。虽然秦琼、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中都没有出力,但程咬金当时被外派,完全没办法回来。而秦琼就在李世民的身边,却没有出色表现,显然在消极怠工。第二,李世民称帝后,秦琼称病,程咬金建功立业。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一直对外称病,逢人就说自己身体垮掉了,后来就处在半退休状态,整整12年都没有升过1次官。而程咬金一直在建功立业。李世民征讨高句丽,他帮着李世民守住长安稳定;李世民要征讨西突厥,程咬金领兵出战……第三,秦琼可能不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爵位,而李世民给了尊重和包容。秦琼是个气节和道德非常有追求的人,非常厌恶政治上的勾心斗角,而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李世民兄弟之间的夺权战争。这样的自相残杀,违背了秦琼的处世原则。但君臣相处,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与其让李世民怀疑自己,不如自己主动隐退。而李世民对此也非常包容和尊重,虽然12年没有给秦琼升官,但李世民还是把女儿嫁给了秦家,也经常派太医去探病,后来还把秦琼纳入了凌烟阁。或许,聪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这样的点到为止、心照不宣。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打开眼界#(652)公元426年11月壬午日,冬至,正当胡夏皇帝赫连昌在统万城皇宫大宴群臣时,突然传来消息说拓跋焘亲率大军已经杀至城北30里外的黑水。顷刻间大兵压境,赫连昌和群臣不由大惊。拓跋焘这一招瞒天过海式的突袭确实玩得高明。拓跋焘先让前两路大军出发,走潼关一线进攻长安,成功地把赫连昌的视线吸引到南边。然后又伪装成出巡的样子,乘着车辇不紧不慢、晃晃悠悠一路西行,用了20多天才走了300里地。这种状态再次成功骗过赫连昌,让赫连昌根本无法将拓跋焘和攻打统万城联系到一起。接下来,到了黄河边上的拓跋焘突然180度大转变,换上一身戎装后竟亲自带着两万轻骑仅用4天就跑了近800里地(直线距离300公里+),而且连前锋都省了。这完全出乎赫连昌意料之外,否则也不会强敌来临时还喝的天昏地暗。对胡夏君臣来说,拓跋焘有如神兵天降。不过赫连昌倒也是条汉子,没有当缩头乌龟,慌乱之余立即点校兵马,率军杀出城外,直奔黑水。北魏和胡夏的两位皇帝在战场上初次见面,不知道有没有寒暄几句,反正最后大打出手。拓跋焘和赫连昌都是马上皇帝,在阵前毫不畏惧,各自率兵身先士卒冲入对方阵内。魏军在黑水已经稍作休整,此时士气高涨,胡夏这边却因拓跋焘突然杀至而士气低落。胜负很快分出。赫连昌抵挡不过,边战边退,最后只得下令撤军。拓跋焘则紧追不舍。胡夏士兵很快溃不成军,争先恐后地逃向统万城,跑得慢的不断被追上来的北魏骑兵砍杀。赫连昌带着残兵由西门逃回城内,随后下令关闭城门。拓跋焘有一个贴身侍卫官,任职内三郎的豆代田带着一批人马跑得最快,一直冲在最前面追着胡夏逃兵一路猛砍。因为和胡夏逃兵参杂在一起,豆代田冲到城下时城门竟然还未关闭,于是豆代田趁机杀进西门。内三郎是北魏特有的官职名,负责宫中宿卫。豆代田是人名,北魏名将。豆代田原姓赤小豆,后改姓豆氏,出身鲜卑吐谷浑部落。明元帝拓跋嗣时期,豆代田因擅长骑射,箭无虚发,被选入宫中任内细射。内细射就是擅长射箭的宫中警卫(宿卫兵)。拓跋嗣南征刘宋时,豆代田作为奚斤部下在攻打虎牢关时立有战功,后被升为宿卫军将领,也就是内三郎。豆代田跑得实在太快,后面大部队都没跟上来,豆代田进入统万城后城门很快关闭,豆代田就这么被关在了统万城里。不过豆代田毫不畏惧,带着这么一小撮人马先把西门的城楼给烧了,然后顺势杀入不远处的皇城西宫,在西宫大杀一阵后又返回西门翻过城墙撤出城外,全身而退。因有此战功,战后豆代田被拓跋焘任命为勇武将军。拓跋焘带着大队人马很快杀到北门外,当晚夜宿城北。第二天清早,拓跋焘望着这座当年赫连勃勃精心打造的高大巍峨、外表泛白的统万城不禁皱紧眉头,这座连刀片都插不进去的城池,即便拥有足够的攻城设备也不知何时才能攻下,何况自己仅仅只有一些轻骑兵。拓跋焘遂放弃攻城。既然不能攻城,那就抢东西吧。拓跋焘兵分数路,在统万城周围方圆数百里内四处劫掠,最终连杀带抓了数万胡夏百姓,缴获牛马羊十余万头。几天后,拓跋焘对众将说:“统万城坚固无比,这次只能如此了,待日后我再亲自带诸位来攻此城”。随后带着掳掠的一万多户胡夏百姓撤回北魏境内。拓跋焘撤了,但南边攻打长安的奚斤和于栗磾可没撤军。拓跋焘也没说南下支援一下,看来对关中战场很是放心。驻守长安的是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助兴,原蒲坂守将、赫连勃勃弟弟赫连乙斗放弃蒲坂后逃到长安。叔侄二人见面后一商量,干脆连长安也不要了,继续向西又逃到了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平凉泾川县境内)。公元426年12月,奚斤和于栗磾兵不血刃又拿下了长安。当初刘裕攻关中时,前锋王镇恶和檀道济被后秦姚绍堵在潼关寸步难行,痛苦至极,可如今陕城、蒲坂、潼关、长安,这些险关要塞胡夏守军竟然一枪没放就接连放弃,令人惋惜的同时可见胡夏守军兵力空虚到何等程度。讨伐西秦的呼卢古和韦伐带走了胡夏五万精锐骑兵,剩下的除了镇守统万城外,还能分出多少兵马留给长安呢?赫连昌只能眼睁睁看着关中就这么轻易地丢在了自己手里。奚斤进入长安后,雍州、秦州一带的氐人、羌人首领纷纷前来归附。不久后,北凉沮渠蒙逊和后仇池君主杨玄也派使者来到长安对北魏称臣。关中就这么到了拓跋焘手里,这也是两晋以来打下关中最容易的一次了。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多么重要!公元427年正月,拓跋焘返回平城。可怜那些带回来的胡夏百姓,一路饥寒交迫,不断死于途中,最终活着到达平城的不到七成。2月,赫连昌不甘心关中失守,派弟弟、平原公赫连定率2万兵马南下攻打长安。拓跋焘闻讯后立即命人在阴山大举伐木,制造攻城器具。显然,拓跋焘这是要再攻统万城。关注本号,感受两晋十六国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关注、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652)嘉庆十八年九月,诸皇子正在上书房读书,突然皇宫内杀声大作,原来是天理教徒突袭皇宫,已由西华门攻到了隆宗门,隆宗门内就是清朝军政中枢——军机处了。由于不知道杀入皇宫的人有多少,紫禁城一片混乱,人心惶惶,而嘉庆皇帝此时并不在宫中,群龙无首,大家都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时年三十一岁的皇次子绵宁表现的很镇定,他令太监取来腰刀鸟枪,率一干侍卫来到养心殿外,立于养心殿台阶下。由于天理教徒受到隆宗门阻挡,不得不翻上墙头,这时,绵宁架起鸟枪,亲自开枪击毙两人。而其他侍卫也纷纷朝墙头放枪放箭,翻墙的教众无一例外全部倒毙。天理教徒一时受挫,无所作为,绵宁遂命令太监四下打探消息,布置防御,并通知木兰狩猎返程的嘉庆帝,关闭皇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庄亲王绵课率长矛兵赶到,火器营、健锐营一千多官兵也赶到皇宫,与天理教徒展开激战。天理教徒武器远不如官兵精良,人数又处于绝对劣势,很快就抵挡不住,边战边退,最终大部分剿灭在隆宗门外,余下教徒借助夜色在紫禁城各个角落逸散,但两天内都被搜捕干净。在这次危机当中,皇次子绵宁表现比较抢眼,有勇有谋,嘉庆帝对此非常赞赏,论功行赏,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其御用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后来绵宁改名为旻宁,被立为储君,并继承皇位,这就是道光皇帝。道光帝绵宁有点像唐玄宗年轻的样子,但是他没有唐玄宗的气魄、才智和魅力,其继位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并没有打造出盛世,社会弊端积重难返。道光二十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此后,清朝内忧外患日益加重,并且太平天国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并在其驾崩的第二年爆发,这一点他比唐玄宗稍微幸运一点。清朝不像明朝,没有出现荒淫无道的皇帝,清朝皇帝个个都勤于政务,但是后期几位皇帝能力平庸,而清朝又极为专制,这就导致了帝国的命运与皇帝的能力直接挂钩,所以清朝的衰落就无法避免了。#历史##历史杂谈##历史趣聊#@对话历史编辑上集盘点第八位,接下来第七位,秦良玉她是正史唯一承认的女将军,也是千古独一无二的女战神,就连皇帝都为他亲手题诗。秦良玉的一生到底有多传奇?她出生于四川中州,从小跟随哥哥们习文练武,在和丈夫马千成喜结连理后,二人共同治理着苗疆人。由于身逢乱世,时刻都得准备上战场为国效力,夫妻二人便组织起来一支石柱白杆兵。万历26年,亳州宣抚使叛乱,朝廷派遣李化龙与马千城平定叛乱,秦良玉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战。在敌军深夜突袭时,秦良玉率领3000名白杆兵对战敌军,拿下了敌军七座营寨,还擒住了他们的头领。随后队伍士气大涨,接连攻破数个敌军营地,打得叛军全数阵亡。在丈夫被奸臣害死后,秦良玉接替宣抚使,带领大军平定了辽东,打败永宁叛军。这一战后,秦良玉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随后又将八旗军打得仓皇逃窜,逼得皇太极从皇城撤军。救下皇城后,崇祯亲手提笔为他写下四首诗词,如此高的荣誉一时间传遍整个京城。纵观秦良玉的一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立下了众多战功,甚至被载入24史中的将相列传,如此彪悍的女战神,排在第七,情有可原。第六,梁红玉。她曾是一代名妓,却逆袭成为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由于梁红玉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因此年少的梁红玉便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祖父与父亲被害后,梁红玉也沦为了名妓。后来,韩世忠被梁红玉那飒爽英姿所吸引,两人互生好感,最终喜结连理。被救出的梁红玉与丈夫一起征战四方,多次击败金兵,曾率8000人对战敌军十万,打得匈奴溃不成军。在黄天荡战役中,梁红玉亲自为战士们擂鼓助威,鼓舞士气,以一敌十,包围敌军48天,名震华夏,最终血洒疆场,拼到最后一刻也绝不低头,就连金军将领金兀术都心生佩服,如此豪横的女英雄,理应排在第六。第五,平阳昭公主她是隋唐的公主,历史上第一位公主将军李渊的三女儿,虽是女儿身,却为父亲打下了半个江山,她的军事才能尤为出众,曾率领娘子军打得随将屈突通落荒而逃,接连吃了好几次败仗。后来屈突通归降后,成为了凌烟阁的24功臣之一。从这点看,平阳昭公主的实力应该也能入选。当李唐大军攻破长安后,平阳公主率军驻扎李家大营,他驻守的营地后被改为娘子关,也是为了纪念他的赫赫战功。六年后,平阳公主去世,由于他是以战功著称的,平阳公主最终以军礼下葬。她是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定的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领千军万马为父亲打江山的公主。随着时代的变迁,男权社会已经逐渐变弱,在中国封建史上,已经有平阳昭公主的先例,他的战功丝毫不输李世民,可谓是一代奇女子。如今谁还敢说女子不如男?第四,冼夫人。她曾被周总理赞为巾帼英雄第一人,受到了世人的供奉,一生中辉煌成就惊人,历经三朝,征战无数,无一败绩。公元543年,冼夫人统一了海南。后来由于高州刺史李迁是残害百姓,冼夫人便协助陈霸先将李谦是擒杀,因此也被封为了保护侯。夫人随后还平定了广东的叛乱,在陈朝灭亡后,随军直逼岭南。冼夫人率军保护岭南,被当地百姓尊为圣母。为了岭南百姓安定的生活,冼夫人归顺了隋朝,也因此促进了中国第二次大一统,被封为宋康郡夫人。公元601年,番禺总管赵讷残害各地百姓,人们过得苦不堪言,冼夫人便捉拿了赵乐。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的安定而奔波,当地的百姓非常尊敬他,供奉冼夫人的庙堂至今都在祭拜。冼夫人也不愧为中国巾帼英雄。大家都知道,秦桧作恶多端,尤其是联手高宗害死岳飞,为世间有良知者所恨。那么,在当时,就没有人想办法弄死秦桧吗?当然有,这个人有点名不见经传,他叫施全。据岳飞庙志记载,在岳飞死后的第9年,也就是公元1150年 正月的一天,时任殿司军士的施全,在秦桧的一次上朝途中,埋伏于临安御街的众安桥下,准备行刺。殿前司相当临安的宿卫禁军,负责京师的安全,负责皇帝贴身护卫的叫皇城司。也就是说,施全当时还只是京城禁卫军的一个下级军官。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秦桧做贼心虚,平时也比较注意自身安全防卫,从桥下冲出的施全,只是斩断了秦桧所乘轿子的一根立柱,未能如愿得手,反而被抓。为解心头之恨,也为挖出更多的对手,秦桧来到大理寺亲自审问施全。他追究施全的同党,没想到,45岁的施全破口大骂:举国都视金人为寇仇,但只有你想做他们的努力,人人都恨不得要你的命,我来替天行道,还需要什么人指使吗?!秦桧恼羞成怒,将施全处以磔刑。磔刑是古代一种极刑,也就是五马分尸。关于英雄施全,还有一种说法与上述稍有不同,说施全行刺的地点在望仙桥,而不是《岳飞庙志》里面记载的众安桥。除了具体地点,其他大体一致。再一种说法,就是来自于小说《说岳全传》,说施全是东平人士,岳飞的结义兄弟,曾与吉青等落草为寇,后被岳飞比武归来收为兄弟。他武艺不算特别高强,但十分忠诚勇敢。待到岳飞被害后,施全来到临安,埋伏在众安桥下,伺机刺杀秦桧,结果失败被杀。反正,不管怎么说,施全确有其人。在软弱的南宋,也的确出现过他行刺秦桧的壮举。据史载,自从施全刺杀事件后,秦桧每次外出时,都要用50个左右手持持长矛的兵士护卫。可见,英雄虽壮志未酬,但对于秦桧而言,也算是一次严重的警告与痛击。后人为纪念施全的义举,在杭州十五奎巷施将军庙,供奉忠心耿耿的施全。十五奎巷也就是杭州的竹竿巷。无独有偶,在岳飞的老家汤阴,岳飞庙山门对面,也建有一座施全祠,祠前也跪着陷害岳飞的5大元凶:秦桧、秦桧的妻子王氏和帮凶张俊、万俟卨(mòqíxiè)、王俊。按说,还应该加上宋高宗。可惜的是,到了1992年,杭州市拓建庆春路,将残存的施全彻底拆除了。所谓刺客,本来是指那些以突袭手段攻击特定对象,常常被表现为暗杀,很容易被人们诟病。但是,司马迁的《史记》曾经专门为刺客作传,记载并歌颂了5位著名刺客。并且他还说: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都清楚明朗,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如果施全能够提前到汉代,而太史公生在他的后面,也许《刺客列传》里,一定会再增加一个人。下图中五座跪像后面,高举宝剑怒目圆睁者,就是施全。#秦桧##南宋##刺客#710年6月22日,李隆基带兵来到相王府,对相王李旦说,“父王,儿臣已诛杀了韦后及其党羽,请父王入宫继承皇位”,李旦一听吓坏了,连忙推辞道,“你们诛杀奸佞,应该你当皇帝”。“神龙政变”后重新做皇帝的中宗李显,当了五年皇帝就不明不白的驾崩了,韦后立15岁的李重茂当了皇帝,相王李旦辅政,韦后自己临朝称制,想效仿婆婆武则天做女皇帝。宰相宗楚客图谋拥立之功,拿着准备好的圣旨,对韦后说,“皇后母仪天下,百僚臣服,天下归心,应该效仿则天大圣皇帝,即刻登位为帝,”,韦后听后很满意,笑着说,“等朝局稳定了再行禅让吧。”韦后知道,这事不能操之过急,先得铲除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以及他们的党羽,培养自己的势力,时机成熟了然后再废了小皇帝,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于是,韦后升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表面上给他升官了,实际上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实权,就这样架空了李旦,并让自己的亲信掌握实权,将李旦、太平公主的亲信排挤出朝廷,一时朝臣人人自危。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普通人只看到危险,高人能从中看到机会,这个人就是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李隆基看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急忙找到姑姑太平公主,对她说,“皇后毒杀陛下,拥立傀儡,必定想做女皇帝,我们都是她的阻碍,她迟早也会杀了我们的,不如我们一起起兵杀了韦后,拥护我父王复位,父王继位后,我们共同辅政吧!”,此话正中太平公主的下怀,太平公主也想效仿母亲当女皇,她需要跨出第一步,就是位极人臣,掌控朝堂,这样就必须扶持跟自己关系好的人继位,所以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李隆基于是跟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人,还有自己的亲信密谋策划,计划六月发动兵变。计划还没施行,钟绍京就害怕了,想退出计划,他的老婆对他说,“你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计划,想退出已经迟了,不如跟他们一起起兵,成功了就能封侯拜相”,钟绍京于是带着二百家丁加入了。六月二十一日半夜,李隆基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带着自己的嫡系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将领,突袭羽林军大营,杀了韦后的党羽韦跨、韦播,并策反了羽林军,羽林军加入李隆基的造反队伍。陈玄礼率兵攻入玄武门,李仙凫攻进了白兽门,三更时分都到达了凌烟阁会师,接着由李隆基带兵进入宫内,禁军纷纷倒戈,帮着李隆基围捕韦后党羽,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死于乱兵之中,接着封锁长安城,搜捕韦后党羽,将韦后党羽被一网打尽,史称“唐隆政变”。唐隆政变后,李隆基带兵来到相王府,告诉了他政变的经过,想拥立他为皇帝。李隆基说,“父王,韦后惑乱朝纲,儿臣跟姑姑已将他们诛杀,特来迎接你入宫辅政。”李旦什么人?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让自己进宫做皇帝的。李旦吓坏了,连忙推辞道,“你带兵平定了天下,保住了大唐江山社稷,大臣们都依耐你,老百姓需要你,应该由你来辅政”。李隆基说,“我和姑姑都想你做皇帝,大臣们都支持你,想要你重登大位,”,李旦知道,太平公主不可能同意李隆基就此继位,李隆基也没有实力强行登位,只能拥立自己这个前皇帝,这样才能让两人权力达到平衡,于是“无奈”同意,在李隆基的护送下进宫。第二天一早,小皇帝李重茂和李旦登上城楼,对城下百姓说:“韦后想造反夺位,已经被诛灭,百姓们不要惊慌。”,随后,李旦为安抚百姓,免去全城百姓半年的贡赋。早朝时,经过商议,任命李隆基为宰相,进封平王,并统率宫中上万禁军,控制了皇城内外兵力,小皇帝李重茂迫于形势,请求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功劳,怕群臣不服,于是假意推辞,看看宰相们的反应,宰相们自然知道怎么回事了,跟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后面劝说李旦,见时机成熟了,李旦就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6月24日早朝,小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百官分坐两边,太平公主坐在首位,她站起来对群臣说,“国家不安,陛下年幼,请求让位于相王李旦”。刘幽求适时拿出准备好的禅位诏书读了起来,李重茂虽然知道自己帝位难保,但哪见过这场面,吓得不知道怎么办,太平公主看他这样不懂事,于是上前拉着他的衣袖,把小皇帝拉下御座,对他说,“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孩子,这个位置不是你的了!”,说完拉着他的衣领,把他扔到一边,然后走到李显的棺椁旁,扶着相王李旦登上皇位,唐朝的皇权交接,都是伴随着腥风血雨,韦后“毒杀”中宗,想做武则天第二,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截胡。李隆基想当皇帝,太平公主也想做武则天第二,韦后就是他们共同敌人。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知道,自己目前没实力当皇帝,就只能拥立李旦做皇帝了。于是,李旦就这样捡了个漏,稀里糊涂了第二次当了皇帝。当然,这也为后面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埋下伏笔。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目的一致时,就是政治盟友,共同对抗韦后集团,当诛杀韦后之后,马上变成政敌,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