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三国时代单机版(三国时代单机版最新版本下载)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243人已围观

简介世界进入三国演义时代,美国,俄罗斯,属于2强。如果乌克兰战败,俄罗斯土地面积增加,实力增强。如果乌克兰战胜,加入北约或者美国驻军,美国霸权进一步

三国时代单机版(三国时代单机版最新版本下载)

最后更新:2023-07-05 02:33:36

推荐指数

世界进入三国演义时代,美国,俄罗斯,属于2强。如果乌克兰战败,俄罗斯土地面积增加,实力增强。如果乌克兰战胜,加入北约或者美国驻军,美国霸权进一步加强。三国时期,魏国强,孙刘弱,于是孙刘两家联姻合作。当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之后,魏国考虑迁都长安,刘备实力大增。于是三国格局改变,东吴孙权开始考虑对刘备关羽作战。于是有了关羽败走麦城。一代枭雄——曹操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两大战役与其有关,一胜一败,一胜(官渡之战)统一北方,一败(赤壁之战)失去统一中国机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出自于其手,说明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文学家。太祖武皇帝曹操文帝追封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天子,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是汉代初期的相国曹参。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曹操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从兄,若真如此,则曹操为汉惠帝太仆夏侯婴的后裔。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魏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对内灭掉吕布、袁术、袁绍、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使“三分天下有其二”,统一中国北部,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一分为二,曹操趁势进攻。204年七月,曹操攻下河北袁氏的根据地邺城后,自领冀州,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自署为丞相、封魏公,晋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实际上政权中心在冀州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邺。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个别官吏。建安十二年(207年),彻底击溃袁尚、乌桓联军,消灭了袁氏集团,统一中国北方。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局面。211年,出兵击破关中十一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占据凉州。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216年,再被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后封卞夫人为魏王王后。220年正月廿三庚子日,曹操病逝于洛阳,时年66岁,谥号为武王。曹操死后,嫡长子曹丕嗣魏王,同年迫使汉献帝退位禅让,建立曹魏,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如大家熟悉的《观沧海》等。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军事上,他身经百战,精通兵法。有二十五子,长子曹昂战死。曹操在客观上救了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道教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正是由于共同的信仰,黄巾军、张鲁都相继归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曹操不仅挽救了道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道教在中国传承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才使中国有了一个诞生于华夏本土唯一的宗教体系。秦始皇十分迷信,江湖术士卢生曾得到一本能够预见未来的《录图书》。书里有一句话说:“亡秦者胡也!”始皇信以为真,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这个“胡”压根儿就不是匈奴的意思,而是他的儿子“胡亥”!三国时代魏国的曹操和秦始皇一样,也是非常注重实际的人。不过每每想到秦始皇的对神仙的信仰,我总会把他和曹操以及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个对比。曹丕篡夺汉室皇权,建立了魏朝。他在临终时说: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我死后,不要在我的棺椁中放贵重的陪葬。”曹丕还表示,若定要放一切茶碗器具,瓦器便足矣。棺椁只要能装下尸身就好,不许放任何金银珠宝陪葬。人死后也感觉不到痛和痒了,就按我说的去做吧。曹丕生活的年代虽然比秦始皇晚四百年左右,但他对神仙的见地可要高明得多——他直接断言世上没有神仙。他的父亲曹操在担任济南国相时,也曾严禁当地无知的百姓胡乱祭祀鬼神。秦始皇也算是做过类似的事情。他认为灵星祠什么效果也没有,便下令将其关闭。从这方面来看,秦始皇是理性客观的。而另一方面,秦始皇又想成为水火不侵的人。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且秦始皇的思想是格外复杂的。之前讲焚书坑儒时提到过的卢生,曾得到一本能够预见未来的《录图书》。宋元时期的史学家胡三省在其著作《资治通鉴音注》中提到了这本书:录图书,如后世谶纬之书。谶纬之书指的就是当时宣传通过占卜看符来知道未来命运的书。卢生给秦始皇看了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亡秦者胡也”。“胡”在当时指的是匈奴。《史记》记载: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由此可见,就是这个预言让秦始皇决定尽快铲除威胁,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去讨伐匈奴。这种说法让人觉得很荒唐,谁会因为把预言当真就派出三十万大军呢?但秦始皇还真就这么做了。这件事有两种解释:第一,秦始皇出兵是因为匈奴真的威胁到了秦国,但当时的人误以为他是因为预言。第二,秦始皇把预言视作一种警告,认为应该先下手为强,这才选择出兵。但事情至此还没有结束。秦始皇有个儿子名叫胡亥,他在秦始皇死后继承皇位,成了秦二世。胡亥昏庸至极,秦朝在他的统治下迅速灭亡。因此,有许多人都说“亡秦者胡也”的“胡”其实不是匈奴,而是胡亥。虽然整件事只是巧合,人们却传得神乎其神的。这恰恰说明秦始皇那个时代的人虽然聪明,却免不了迷信、崇拜神仙的力量。秦始皇本人则对神仙既有几分崇拜,又有几分抗拒。#头条创作挑战赛#三国时代的猛将张飞,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天不怕地不怕,诸葛亮给他手心写了个病字,吓得他大惊失色,你比张飞还猛么[捂脸]在平山县出土了带有"正"字的商代铜爵,网搜不到这个铭文图片啊,也不知此器现到底在哪个博物馆?两足一口,到底是正、征、韦/围、卫哪个?若是韦卫更有意义了,能做些别的上古史联想如上古韦国、卫水。而若是正,则没啥联想,意义不大。《海内经》西南方"参卫之丘″(顺平尧都西南方,参为三身实沈)、《禹贡》"恒卫既从,大陆既泽",一般认为卫水在灵寿县,但本人认为也可能是井陉威州微水吧。"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商汤南下攻灭夏桀前,曾先征服了北边的韦、顾、昆吾,这三国当时在哪里史界也还无定论,只能笼统说在太行山东部从冀中到豫北。若顾在定州一带,韦在石家庄西一带,也是可能的吧。附石家庄市政府网历史宣传文: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今石家庄市的平山、元氏一带就是商民族祖先契及其子昭明的发详地。《世本居篇》记载:"契居蕃"。有的学者认为:"蕃"就是汉代的"蕃吾"(也作番吾,原址位于今黄壁庄水库中,原属平山县)。《世本》中还说:契的儿子"昭明居砥石"。郭沫若先生认为:砥石,就是现在元氏、高邑一带的泜水和石济水流域。从石家庄市辖区内的郊区、正定、平山等地发现的多处4000多年前的先商文化遗址,到赵县、新乐、正定、藁城、无极等县广泛发现的藏有商朝奴隶主贵族铭文青铜器的遗址,系统地展示了先商文化、早商文明和商代青铜器的发展脉络,构成了系统反映商族起源、发展、鼎盛历史的最全面的天然博物馆。历史学证明:商文化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青铜铭文、大型礼仪建筑及大型青铜礼器构成了这一地区的商代文明。正定新城铺发现有"册"铭文的青铜觚和爵;藁城台西和前西关出土了带有"心、守"铭文的青铜壶和鼎;在赵县双庙出土了"圉"字铭文的青铜觚;在平山县出土了带有"正"字的铜爵;在辛集市发现了带有奴隶主姓名的青铜卣;在无极县发现了带有"甲戎"奴隶主族徽铭文的青铜器。古人有“财不外露”的戒条,是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仇富心理。可是,曹洪太有“财”了,家里金光闪烁,怎么也掩盖不住,加上曹洪这个人多多少少有点没头脑,不懂得明哲保身,所以就为自己惹来了麻烦。官渡之战前,曹操担任司空,狠抓官员个人财产申报工作,但是他可以不申报。他为什么搞这项工作?反腐倡廉?三国时代,个人主义极度膨胀,英雄们都想把江山贪了,谁还管贪污的事情?《三国志》上无贪官,并非没有贪官,而是那时贪污是合情合理的,是一种本能。谯县县令把当地的官员财产情况明细表报送给曹操,曹操看完,扔下报表,叹息道:“什么时候我家的财产能和子廉(曹洪)一样多呢!”在民生凋敝的东汉末年,曹洪是当之无愧的大富翁。曹操为何而叹?羡慕?钦佩?嫉妒?不满?官渡战前,曹氏集团还未发迹,曹洪的财产已经达到公侯标准了。官渡战后,曹氏集团逐渐壮大,曹洪虽然在曹氏集团被边缘化,但是,来自曹操家族,本身就是本钱。曹洪也跟着曹营八虎骑的其他人一块得到封赏———曹操时代被封为国明亭侯,曹丕时代被封为野王侯,后转封为都阳侯。不是公侯的时候,财产达到公侯水平,封了侯之后呢?有钱不是错,有钱不给曹操花就是错了。曹操命令官员申报个人财产的目的,就是要掏这些人的腰包,这当然有点霸道,但是谁让人家拳头硬呢?曹营八虎骑里,夏侯惇最受曹操重视。夏侯惇“有余财辄以分施”“不治产业”,他的财产不是给了族人就是给了部下,这样就省了曹操的钱;曹真最受曹丕重视,曹真主动把自己的食邑分给他人,帮助曹丕解决革命后代的抚恤问题。可是大富翁曹洪眼里只有钱,认为自己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了曹氏父子的战争,怎么还得把财产拿出来?他是理财专家,却是一个政治白痴,没意识到曹氏父子把整个天下都看成自己的,别人可以过得好一点,但是那是在自己的封赏之下的。现在,曹洪不用他们封赏,居然财产比他们还多,他们的心理能平衡吗?于是,他们就不高兴了。何况,不愿意把钱财奉献出来,不仅仅是吝啬的问题,而且也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曹氏父子的贪婪,在于要别人为他们浴血疆场,也在于要别人为他们倾家荡产。没头脑遇上了不高兴!曹氏父善嫉,气量小,这在历史上是出名的。曹操一直不重用曹洪,恐怕就是因为曹洪让他“不高兴”。因此,曹丕要置曹洪于死地,绝对不是因为一次借钱不给,而是因为曹洪守着钱财不放,不为曹魏的事业大厦添砖加瓦,加上他是老干部,所以影响恶劣,妨碍了曹丕的财政收入,于是,曹丕更加“不高兴”,就想把他“咔嚓”了。但是,这仅仅是可能的谜底之一而已。曹丕对曹洪要痛下杀手,还有其他可能吗?东亚的历史地理中枢(十)原聚合性的地理结构:向心力由此产生(7)战略大后方-双重山脉环绕的川渝盆地中原地形骨架中东西向的山脉与东北-西南向山脉纵横交错,在中原西南围成一个封闭完整的信封状盆地-川渝盆地。巍峨的秦岭、大巴山双重山脉屏障横亘于北;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分布在盆地东侧折向西南与云贵高原相接;盆地南有大娄山、乌蒙山和崎岖的云贵高原;西有险峻的龙门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相岭、折多山、大凉山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相连。秦岭山脉全长约1500千米,主体位於陕西省的中南部,山脊线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秦岭山脉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中国南北气候带的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唐代诗人李白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感叹,蜀道难,主要是指关中平原与川渝盆地之间的交通条件艰难,高耸的秦岭山脉成为隔断长安通往川渝盆地的天然屏障。“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环绕川渝盆地四个方向都是层峦叠嶂,崇山峻岭的山脉,其防护之厚非其它地域可比,川渝盆地在古代不具有内制外拓的战略功能,故不列入战略区。在近代战略大后方的作用。川渝盆地深处中原西南深远纵深处,不论敌人从北方陆地来,还是从东部海上来,川渝盆地的纵深最为深远;被两层山脉所环绕,山脉障碍深厚,历来是中华文化安全的战略大后方。“安史之乱”中的唐玄宗、黄巢起义中的唐僖宗逃避四川盆地,众多文化人逃入四川盆地。1259年蒙哥汗亲自率领4万蒙古大军避开这道屏障进入四川盆地,最终还是困死在重庆钓鱼城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寇的进攻,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把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缅甸通道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陡然增升。缅甸成了中国大西南与国际联系的重要通道,抗战输血管。20世纪50年代,爆发朝鲜战争,为了就近支援战场,苏联援助中国156项工程,70%是军工,苏联专家、厂长管理苏联援助企业,中国开始苏化,56年中国去苏联化,去依附,摆脱依附苏联状态。1960年苏联撤专家,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呈兵百万。面对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南北海陆夹击同时出现的战略压力,毛泽东对三线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害怕被人家打乱军重工,投资2050多亿元把军重工迁入战略大后方三线山区。毛主席:“四川是祖国的战略大后方,是三线建设重点”军重工转移到三线山区,集中投资于四川东部山区和中部平原,特别是重庆一带。在四川西南端的攀枝花和甘肃酒泉建造钢铁基地。物阜民丰的川渝盆地深居中原内陆,西靠青藏高原,四周双层群山环绕,围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区域,形似“平底锅”“信封”。怡人的类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史上,三国的故事妇孺皆知。外部势力不容易进去,内部势力也不容易出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盆地西部大城市成都通过秦巴山地栈道通向汉中、关中。公元687年开始的茶马古道,川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茶马贸易;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成都-拉萨,耗资3000亿,从成都到拉萨,当中印对撞时在可能的印度与中国的对撞中川渝盆地作后方基地。长江三峡水流湍急,船只下行很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上溯要靠拉纤,把川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划分为两大区域是恰当的。长江三峡对的城市重庆。川渝盆地西部有长江支流岷江冲积而成的肥沃成都平原,宜于农耕的发展,成都平原发展了一个三星堆文明,只是由于地理偏僻、平原面积狭小,三星堆文明没有扩展开来,公元前316年最终为秦所灭;盆地中部分布着大面积肥沃的易于耕作的紫色丘陵、盆地东部分布着呈南北向的华蓥山脉等山地。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培江、嘉陵江、渠江、乌江呈向心状汇聚盆地底部,从长江三峡东流出川渝盆地。江河水道运输系统作为交通要道,确保着盆地内部的联系,沟通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主要城市重庆。川渝盆地成为抗战大后方。在全纵深精确打击时代,川渝盆地也有其价值。最近,疫情严重,便想着查一些历史上关于瘟疫的资料,首先想到的便是汉末三国时代的。之所以第一个想到的是汉魏三国,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组合——建安七子。众所周知,“建安七子”是指孔融、王粲、阮瑀、应玚、陈琳、徐幹、刘桢。这7位,是东汉建安年间除了“三曹”之外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之所以想起他们,是因为在1800多年前,发生了与今日国人所面对的同样的事情——瘟疫。由于持续的瘟疫的肆虐,大量民众被夺取了生命。其中,就包括徐幹、陈琳、应瑒和刘祯。王粲也在同年病逝,由于王仲宣素有旧疾,加之随军南征的颠簸,是否因当年的疫情而去,不得而知。很多人知道,东汉灭亡的主因是“黄巾起义”。而发生黄巾起义的主因,是“官逼民反”。其实,东汉灭亡与“黄巾起义”的发生,还有一条很重要而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瘟疫。后来,曹丕在给吴质的信中,不无感慨的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曹丕《与吴质书》】千古之谜曹休认为自己被排除在辅政班子之外,是一个阴谋。事实上,《三国志》里有一处记载说曹休是辅政大臣,《文帝纪》中“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这里是有曹休的,可是,再读其他部分,问题就出来了———人们都说白日见鬼,现在是史书见鬼,尤其是《三国志》,更是连连“见鬼”:对曹休是否辅政这件事情,前后居然有出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曹休实际上并未辅政,因为他要是辅政的话,陈寿在《三国志·曹休传》里就记载了。那么,怎么解释《三国志·文帝纪》里关于曹休辅政的记载呢?晋朝人陈寿写《三国志》不容易,因为涉及当朝的一些人或一些人的先人,所以他一边瞧着“雷区”一边动笔,唯恐破坏了和谐,引火烧身。今人在天涯发个帖子还被跨省追捕,要是陈寿笔端一歪,写了不该写的事儿,那就可能付出生命代价。所以,《三国志》的“曲笔”和“讳言”是很常见的,同一件事在不同传记中记载也会略有出入,而这出入有时候就隐藏了另一个史实。例如《三国志》写曹彰之死,《文帝纪》写“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任城王传》中除了相应的记载,还写了曹操临死前急召曹彰,另外《贾逵传》中写了曹彰问王玺的事情。后面这些细节,正是后人怀疑曹彰死于谋杀的根据。陈寿为什么单单在《三国志·文帝纪》里记载曹休在辅政班子之列?以战功和资历,特别是被曹丕倚重的程度,曹休名列辅政遗诏是理所当然的。也就是说,曹丕临死前也同样召曹休辅政。何况,一般辅政都是宗室为主,曹丕不会傻到把和自己一同长大、关系一直很亲密的曹休排除在外的地步。那么,为什么在《三国志》曹真、陈群传里和《晋书》里,曹休被排除了呢?我们有理由这样理解: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合伙“黑”掉了曹休。陈群与司马懿的革命友谊在魏国是很出名的。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在当时并称四友,其实就是“四人帮”。司马懿和陈群是很容易联合起来的。至于曹真,看着曹休的名字从遗诏上抹掉,有两个原因:把曹真往坏里想,他和曹休同为曹二代核心,属于“一山不容二虎”的竞争对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压下曹休;把他往笨里想,他作为一员武将,在政治手腕上斗不过三国顶尖谋士司马懿和后曹操时代顶尖能吏陈群的合璧。可能的阴谋——一直处于权力核心层的曹休不会不明白这一点。曹休听说自己不是辅政大臣时,心中肯定有种老鼠被猫戏耍的感觉。曹休抑郁,为曹丕死时自己在扬州而抑郁。正是因为他在扬州,才让司马懿酿就了阴谋的毒酒。223年,刘备死后,西线压力减小,于是曹丕从西线调曹真回洛阳,任命为上军大将军,假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久曹丕到了宛,负责南方战事,而东方则任命曹休征东大将军,假钺,全权指挥。这里面要说的是,曹真都督中外,这个已经有人做了详细的说明,这里的都督中外指“禁”中外,也就是负责全国治安,并不是全国军务。后面我们可以看到,曹丕一直以许都(南面)和谯都(东面)为中心进行几次征吴,而都没有提到曹真(改任中军大将军),其实他这段时间应该回到了洛阳镇守。此后的两年,曹丕在谋划从水陆攻打吴国,又任命两个杂号大将军:抚军大将军司马懿镇守许都,镇军大将军陈群率军随行。曾经轻薄地宣称司马懿是自己妻子的曹丕疏于防备,为司马懿和陈群的合璧创造机会。征吴又失败了。曹丕撤回,途径许都的时候,许都的城墙塌了,曹丕作战不利,又赶上这个,心想真晦气,就没回许都,而直接去了洛阳。这件事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对后来的局势有重要影响。这个时候再看看魏国的军事格局:曹丕在洛阳,陈群、曹真都在洛阳;司马懿在许都;夏侯子林在长安;而曹休在东线,合肥、居巢一代。226年5月丙辰日,曹丕病重,急召四大将军,要安排辅政大事。但是在“丁巳”,也就是第二天,曹丕就支撑不住,没等来曹休,死了。这个时候曹真、陈群在身边,司马懿一天之内完全可以从许都赶到洛阳,可曹休是在东线,就算他真是一匹千里驹,也赶不回来了,恐怕他接到诏命的时候,曹丕已经不成了。据《三国志·文帝纪》,曹休是在辅政班子内的。至于后来公布于世的辅政遗诏,没有曹休的名字,那就是司马氏的阴谋了。“三马同槽”的危机,这时已经初露端倪。当然———曹休的名字列在《三国志·文帝纪》的辅政班子里,也许是陈寿的笔误;也许曹丕一开始打算让曹休辅政的,可是曹休不能在最后时刻赶到他身边,他就最后把曹休的名字划掉。但是,更符合后来历史走向的解释是司马懿运作阴谋,把曹休从辅政班子里“黑”掉了。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已是千古之谜。疯哥读三国—鲁肃之死(2)我承认,我阳了!但阳了也要写完,因为鲁肃太憋屈!3、大格局、大视野各位看到这里可能就说了,鲁肃确实是孙刘联盟的缔造者啊,借荆州这个事情也是鲁肃一手促成的!对,这也是鲁肃一生的高光时刻,不贪图眼前的小利,有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在公元200年三国的局面尚未形成,但当年发生了著名的“官渡之战”。鲁肃以其超强的战略眼光看出了北方的发展局势——曹操必成大事!而东吴要想图谋天下,曹操必定是一个强敌,所以当下之急就是要占据长江天险,“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而赤壁之战后,东吴西进攻打益州就是执行的这一策略。而后来周瑜病死在岳阳,鲁肃接任,修建了岳阳楼,继续执行西进策略。4、鲁肃算早亡吗?公元217年,鲁肃因病去世,享年46岁。东吴举国哀悼!诸葛亮也痛惜万分,因为,鲁肃的去世意味着孙刘联盟的瓦解。两年后,公元219年,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失守,再之后就是刘关张下线,三国时代正式开始。各位也许说,白衣渡江东吴战胜,夺回了荆州以及东三郡,稳固了势力。其实不然,当时关羽攻打襄阳直接威胁到了许都,如果鲁肃没死,白衣渡江可能就不会发生了,他会力领兵进攻徐州,东西两路夹击,也许真就改变了历史。如果曹魏被灭,天下也许就是东吴的了,毕竟当时东吴的势力远在蜀汉之上。但历史是无法假设的,这也就是三国为什么会成为三国,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还没开始,套路就设计好了。孙权的目光短浅和格局狭小也为自己的未来做了铺垫,东吴也最终因为内斗和狭隘葬送里自己的王朝!鲁肃享年46岁,在那个时代虽然不是长寿,但也不算早夭,毕竟当时的平均年龄也就不到30岁,同时期的大人物寿命超过鲁肃的也不多,孙策26岁、周瑜36岁、吕蒙42岁、郭嘉38岁,毕竟古语有云:过慧则早夭。人啊,还是傻点好,这样就可以多活几年!

很赞哦! (0)

文章评论

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