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汉之殇全面战争修改器(汉之殇兵种修改器)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326人已围观

简介刘协麾下的羽林御卫就是强悍,六百多叛军被五十余骑全歼,自身仅损失一骑。[泪奔]#汉之殇##全面战争##游戏#英国教授: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一

汉之殇全面战争修改器(汉之殇兵种修改器)

最后更新:2023-07-05 02:45:57

推荐指数

刘协麾下的羽林御卫就是强悍,六百多叛军被五十余骑全歼,自身仅损失一骑。[泪奔]#汉之殇##全面战争##游戏#英国教授: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文明却“伪装”成国家中国是一种文明----文化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昙花一现的众多帝国不同,东方帝国则一脉相承。西方文化大多是阶段性的,随着某个帝国的衰落,他们的文化仿佛也随之消失。像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等。这些帝国都有十分强大兴盛的时期,但也不出意外,都有衰退的时候。当他们衰退的时候就会被新的帝国取代,而新的帝国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因为他们是不同种族的所以文化也都不同。所以说西方的文明是属于民族性的文明。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出现了断层,只有古中国成功流传了下来。中国能让无数强大帝国流传的原因是文化的传承。东方文化不管是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明帝国或是清帝国,他们都皈依着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多元化且融合性强。在中国历史上,无论统治者是不是汉族,都不会将之前的文化弃之以履。而是会将新文化与之前的文化相融合,形成新的旧文化,也就是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生生不息,这种文化的传承并不是靠某一个掌权者或者某一个家族来传承,而是靠着在时代里生活的老百姓们。古时的中国地域辽阔但交通却不便利,普通百姓大多以农耕为主,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因为很难有马匹马车或者船只,所以大多数人会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当一个政权被颠覆时,如果不是要躲避残暴的政权,百姓们还是会选择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家乡。无论什么人当政,百姓门依旧还是那群人,还是会生活在熟悉的大街小巷。不同的是当政人对百姓的态度。如果遇到了残暴不仁的当政者,那就是百姓们的运气不好。相对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百姓门起义推翻当政者的例子也是有的。如果态度好,赋税少,那百姓们的生活也就好。所以说东方的文明是属于地域性的文明,地域是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形态,所以东方文明也维持着它稳定发展的特点。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大众。大众大众,永远是基数最多的,当文化被众人知晓,百姓们就会接受他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熏陶,口口相传,对自己的下一代也会有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就这样文化才会在各家各户中传播开。中国文化具体是怎么传承的呢?最初,古代中国的“礼”等同于现在的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一个作用。到了夏商和西周,就出现了礼乐文化,这种文化注重人文,崇尚精神追求,既涵盖了道德也包括了法律。礼乐文化在和平年代兴盛了许久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又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在这个打打杀杀的乱世,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可谓“百家争鸣”,在多种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下,成就了很多思想政治家。比如孔子、老子、墨子等等。在这个时期,争议最大的就是儒家和法家各自秉承的理念。儒家相当于礼乐文化的进阶,它追求“仁爱”、“宽容”、“稳定”。法家则崇尚理性,解决问题要靠制度而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吸收了法学以及其他很多学派的思想,之后化繁为简,整合为了一个新儒学。这也就是当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这并不代表选择了一种文化淘汰了其他文化,而是一个文化的融合。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并去其糟粕,与旧儒学相融合成为了新儒学。在隋唐时期,中国文明达到鼎盛,在宋朝领先世界其他文明。至此文明开始下滑,明清时期已经衰减了不少。这里文明的下滑并不是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新的融合。这也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方式----融合。中国是一种文明----制度文明除了文化文明,制度文明也是中国得以传承的支柱之一,但制度文明的核心是文化文明。中国制度文明有着文明的内在支持,所以才留存了千年。虽然晚清时期,文化文明衰退,专制到达顶峰。但人们仍然求实进行探索,沿着历史的长河和未来的方向寻找着应对当下的国家制度,改变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所以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也少不了借鉴历史,追求理想的态度。中国是一种文明----精神文明讲完了文化文明和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也是中华文明必不可少的内核。古有群星璀璨的诸子百家,有心系民生的魏晋风骨,还有各个朝代的文人志士,都是精神文明的代表。精神文明是团结的支柱,凝结了爱国的伟大情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等等。各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亦或是生活在身边的平凡百姓,他们共同建立了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精神文明。文化文明是中华民族稳定的基础,制度文明带来了统一,精神文明让我们在经历民族磨难时,有坚定团结的自救信念。这三者的结合,就有了马丁教授认为的,中国文明的力量超过了国家的力量。#头条创作挑战赛#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傀儡戏的前世今生(上)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指表演艺人通过操控傀儡玩偶进行的歌舞、戏曲、百戏、仪式戏剧等表演,这一表演方式“源于汉,兴于唐”,在宋朝时发展到了顶峰。其后虽然戏曲表演大行其道,但是傀儡戏也没有完全衰落,甚至消亡,时至今日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可以见到木偶戏。2006年,木偶戏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千载的传统表演艺术又一次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得以继续在艺术领域发光发热。傀儡戏的起源对于傀儡戏的起源问题,民间与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解释,通俗表演艺人多是将“陈平”或“偃师”奉为祖师爷,学界则有方相论、丧礼论和印度起源论等多种说法。陈平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汉朝初建之时,根基未稳,匈奴趁机发兵南下,刘邦御驾亲征却被40万胡兵围困在平城。后世有一种说法是陈平通过操纵傀儡蒙骗敌军,使得匈奴单于以为汉军兵力多于匈奴,这才使得刘邦逃过一劫。时至今日,陕西安康的道情皮影戏《张良辞朝》中仍有唱词称陈平:“曾作木偶傀儡戏,白登解围千古嘲。”不过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毫无依据,毕竟以汉初的技术水平,短时间内造出上万与人相似的木偶还不如直接找群众演员,不过其中也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汉朝之前尚未有真正的傀儡戏。“偃师”是出自于《列子》中的故事“偃师刻木”,话说周穆王西巡时工匠偃师献上一名木偶人,“锁其颐则歌合律,挥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如真人一般。后世傀儡戏艺人因偃师技艺高超,便将其视为木偶戏的始祖,但有趣的是《列子》一书是魏晋时人托古所作,这个故事虚构的成分极高,显然偃师是傀儡戏鼻祖的论断也是无稽之谈。学界对于傀儡戏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周朝时驱鬼逐疫的方相之舞,原因是两者都以歌舞为主,且傀儡诡异的外形与方相大而可怖的样貌有相同之处。也有人推测傀儡和陶俑一样都是因墓葬文化而起,如果说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陪葬明器,那么傀儡戏则是为了送别亲人而举办的表演,如今农村地区还保留着丧葬时鼓乐唱戏的习俗,而傀儡戏在秦汉时期或许就是被用于这一场合。更有人根据佛典中的一些机关木人故事来判定傀儡戏来源于印度,这种观点存在一个明显的纰漏,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中原,但是从山东莱西西汉墓中出土的木偶人可知,最迟西汉中晚期,中国就已经有傀儡活动了。事实上,傀儡戏最大可能是来源于民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事死如事生,因而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土木制作的人偶,这种丧葬习俗推动了人偶制作工艺的进步,于是后来逐渐出现了能够活动的木偶,同时也给表演谋生的民间艺人提供了借鉴。汉文帝时期的马王堆墓葬中曾经出土过一幅帛画,上面绘有“偶人舞乐”的情景,与此同时,贾谊的《新书》中也有记载:“少间,击鼓,舞其偶人”,从中可以推测,西汉早期就已经有木偶人表演,只是那时并未以傀儡戏名之。发展与成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傀”字曰:“伟也,从人,鬼声”,可知,傀是指形象高大类人,但像鬼一样怪异之物。而“儡”字“相败也,从人,畾声。”是指十分憔悴、干瘦的模样。同时“儡”在古代与“累”字相通,而累有绳索的意思,《汉书》中有:“禹从落中以剑斫绝累”,所以“傀儡”应当是指牵丝木偶,是在傀儡戏之后被创造出来的专门词汇,东汉时已普遍出现。应邵《风俗通义》提到:“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酒酣之,续以挽歌”,当时上流社会在举办宴会之时经常会有悬丝傀儡配合音乐的表演,这从河南、山东等地出土的汉代百戏石刻上也可以找到线索。不过当时的傀儡戏是作为歌舞、杂技等表演的陪衬而存在,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偶也不够灵动,整体来看还比较粗浅简陋,因而尚未达到独立登台的水准。魏晋六朝的400多年间,中原大地动荡不安,经济不断下滑,民间艺人只能在困境之中艰难求生,在此背景之下,傀儡戏仍未成为独立的戏种,不过在百戏里的地位很大提高。北魏史料中记载:“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逆,出入自在,百官行署;春磨斗鸡,变化百端”,可见在百戏中,木偶人已经成为了表演中的“主角”。同时,三国时期尔虞我诈,许多情节起伏的故事流传于民间,而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突然兴起,佛教寓言沉入民间,一起为傀儡戏的发展提供了剧本创作素材,时至隋唐两代,傀儡戏终于厚积薄发,在宫廷民间广为流行。隋朝时出现了新的傀儡表演形式——水傀儡,是指在水上表演的木偶戏,此法据《大业拾遗》记载,是由隋炀帝杨广创立。水傀儡皆长二尺左右,饰以绮罗金碧,可做七十二势,能够演出《大禹治水》《黄穆王西游》等十多种剧目,其中有些流传至今。#古代史#“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说出来可别不信,别被影视剧误导了影视剧里的秀才是穷酸、落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代名词,好像秀才很没用。但其实古代的秀才还是很有含金量的,考中秀才也是不容易的。一、“秀才”的来源最初秀才是为秀异之士,也就是优秀的人才,最早见于《管子》,说:“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可见并没有在官方的选官体系里有特殊的含义,仅仅是说明这个人很优秀。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秀才具有了官方的含义。汉武帝为了选拔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其中一项考试科目就是秀才科,目的是选拔“茂才异等”的人。东汉时期秀才有了个别的称呼——茂才。这是因为咱们的光武帝名刘秀,那为了避讳他姓名,“秀才”就被迫换了个名字——茂才。虽然名字换了,但茂才(秀才)仍是从察举制秀才科里选拔的人才。从汉至唐,不管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秀才一直是选官制度里一个科目的代表。宋时把所有参加府试的考生都叫秀才,即使是落榜的考生也被成为秀才。“不第秀才”这个词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说的就是没有中第的考生。可以发现宋及以前,“秀才”这个名称还是比较容易得到的。而明清时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明清时期能被成为秀才那是真的很厉害了,成为秀才要四书五经都要过关。也就是说能被称为秀才的都是通过了院试,可以到府学、州学、县学去上学的生员。而成为了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乡试成为举人去做官,所以秀才是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了秀才就在阶级跨越的道路上又进一步。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孔乙己》,孔乙己参加了很多次童生试,一直到老都没有成为秀才而只是个老童生。可见成为秀才还是很难的,含金量也是杠杠的。秀才从一开始只是对于优秀的人的美称,慢慢的加码,成为官方选官考试的一科,一个等级的考生的统称。而成为秀才的难度也因着加大。二、如何成为秀才那古人是如何成为秀才的呢?这就和我古代的选官制度息息相关了。汉代实行察举制,其中一科是举秀才。要求被察举的秀才要经学知识过硬、知识渊博。所以汉代虽有秀才之名但不是考来的而是举荐得来的。而且在汉代,能成为秀才大多是已经做官了的或者世家大族的人,平民老百姓基本没可能有秀才之名。之后隋唐科举制,秀才成为考试科目但又废除,宋朝时不管你考中没有所有参加府试的考生都可以成为秀才。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已极为成熟,因此对于秀才也有了一个明显的界定即通过了府试的考生。明清时期科举制还是要参加乡试、会试、殿试这样的三级考试。而要参加乡试就要获得进学资格即成为秀才。而成为秀才要先过童生试,即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的考核通过。没过童生试的读书人不管你年龄大小都被成为童生。而仅仅县试就要连考五场,一天一场。第一场如果没过后面就都不能参加了。考试内容涉及四书五经,要经文诗句填空,作诗赋、策论。并且作答格式还要准确。经过县试的筛选通过的名额是录取秀才名额的两倍,可见只最低一级的童生试就要刷下大批人员。通过县试的童生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也要连考三天共三场,考察内容和县试差别不大但难度加大。通过府试了的童生就可以继续参加院试。院试是童生试的最高级别的考试,也是要连考两场,第一场录取的名额是最后秀才名额的一倍。通过了院试就可以被称为秀才了。而在童生试的每一阶段过程里是要一直呆在考场的,休息吃饭都不能出去,并且算一算童生试总共有10场考试,其中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失了。所以能成为秀才是十分的不容易的。三、秀才的地位和待遇古人曾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参加科举做官是他们决定最好的出路了。因此,虽然科举中第很难但大家仍是趋之若鹜。秀才是士大夫阶层的最底层,再进一步可以成为举人去走仕途。这在老百姓眼里就是有前途,因此秀才是很受尊重的。再者秀才就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在文化不太普及的古代,读书人是十分受敬仰的,特别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他们通常是“懂得多、有见识”的代表。老百姓潜意识的认为他们和“土包子”不一样。而且秀才是基层社会里有话语权的一部分群体,他们在基层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当地的官员在处理一些事务是也会去听取秀才的意见。所以秀才在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去想成为秀才了。另外秀才还有一些特殊的待遇,比如见到官员不需要下跪。平民老百姓见到官员都要行大礼的,而秀才不用,甚至还可以和官老爷去聊两句寒暄寒暄,这在做什么都要合规矩的古代是不是倍儿有面子。再者秀才是可以免徭役赋税的。普通老百姓是要服徭役缴纳赋税,明清的赋税、徭役很重,作为秀才是可以不履行这些义务的,这就给家里有秀才的家庭减轻了负担,这也是大家争相考秀才的一大原因。第三就是秀才不可以被上刑,普通人告官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免不了被打板子但却不能对秀才这样。而且即使秀才参加什么违法的事情,主事的官员也不可以轻易用刑要经过查实革除功名才能用刑。#头条创作挑战赛##古代史#古代官员动不动辞官回乡,靠啥生活?古人有一特质我们丢失了当今社会流行着“打工人”的热词,体现了大多数人背后的辛酸与矛盾,他们每天为了工作而疲于奔命,纵使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雄心,却是无的放矢的。我们不由会感慨,物质精神条件更为匮乏的古代人,为什么会有着说走就走的心境呢?一、恃才傲物,有“脾气”的读书人我国古代素有“士农工商”的阶级观念,在这样一个农业为主的大环境下,读书,入仕途之人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常说“物以稀为贵”,这样的人,都会有着自己的“脾气”。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位人物就是汉成帝时期的名士龚舍了。成帝时期,位至“谏大夫”,随后因为生病辞官回家,再次出山时,又做到了泰山郡太守再次厌倦仕途,告老还乡。他颇有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觉,因为学识渊博,即便是赋闲在家,后生也时常上门请教问题。他以“鲁诗”见长,所以文人官员上门讨教都是致以最高规格的“弟子礼”。无独有偶,有一位同时期,经历相似的官员名叫逢萌,在《后汉书》中的记载:“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之门。”就是他在王莽篡夺汉政权时,立马辞官归隐的佳话。这个典故还留下了一个“挂冠”的代指,所表现的就是辞官回家的现象。由此可见,读书人乃至有识之士,都是恃才傲物,有着自己的脾气与立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挂冠”的行为,更是变成了读书子弟的一种“憧憬”,因为这体现着读书之人的风骨与气节,我们最为熟悉的大诗人李白,就是以“谪仙人”自居的。可见辞官赋闲,更像是古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一种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他们对权贵,对阶级的蔑视,就算以今天的目光来审视,也是十分有勇气的。除了精神层面的因素,古代官员在物质上,又是怎么维持生计的呢?他们是靠什么,负担起自己的生活呢?二、扬长而去,千金散尽还复来至于古代辞官后,靠什么养活自己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可以从“士农工商”这个阶级观念角度来看待,封建统治者采用集权制来稳固统治权力,这里的“士”就指代的官员阶级。值得注意的是,“农”排在第二位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立国之本就是农业,统治者若是想长治久安,那么,对农民的地位就要极力推崇,相反对于商人就需要打压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于文人,官员群体的“士”的保障就会周到许多,各个省部都有相应的俸禄政策。而且与现代人不同的点在,古代官员的俸禄组成中,不单单是钱,金银玉器,衣帛马匹,甚至是土地家仆,更是一应俱全的。所以说,即便是离职,通过在职时多样的俸禄成分,也是可以形成原始积累的。举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我国在魏晋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度。这时官员的俸禄成分就以帛,粟米,钱,为主,各占三分之一的比重,而且按月发放的,可以看到与我们现代的月薪性质很相似了。彭泽县令陶渊明月钱达到了两千五百,米十五,侧面反应了古代官员在经济上实际是可观的,也就有了“吾年有五十七,月食四斗而不尽。”毅然决然地去追求自己的“桃花源”了。同时在俸禄发放上,我国古代也是十分具有灵活性的,根据每一年的收成情况来调整发放比例,收成好,则为一半钱一半粮食,不好则以钱,宝物,马匹布匹为主。这样一来,古代官员的薪资就会有定量积累,经营得好的话,即便是归隐,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产业继续维持着自己的生活。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古代官员在任何时期其社会地位都是极高的。“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大部分富商非常巴结读书人,这也是商人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一种示好。所以我们也会设想到,辞官后的官员,依旧享受着特别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会降到很低,再不济,也能去私塾成为一名先生,生活也不会太差。那么,在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按理说我们得到了多很多的机会,但我们却时而显得“举步维艰”,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相比于古人,我们在发展中又失去了什么特质呢?三、古今对比,官员为何“走的洒脱”首先,古代官员所有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话语权,是现代人所没有的。毕竟读书在当时,本就十分不常见,这其中能够做到读书进入仕途之人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一旦功成名就,步入仕途,那么名且不说,利是必不会少的。我国大多数官员都有一种“恩惠”制度,如在汉代,官员有一种“归退之禄。”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的退休金制度。其次,正如前文所谈,多样化的俸禄结构使得离职官员有了稳定的原始积累,以及更加多样的选择,这也是今天我们现代人不具有的优势,相比古代官员,我们薪资种类单一,发展空间自然是有所影响。但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有力证据,如今每个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这也表示现在的我们受到了古代人未曾经历的激烈竞争。所以,看似是一个官员不受强权约束而云游四方的快意人生,其背后都是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支撑下,才可以做到的。#头条创作挑战赛##古代史#大连画家韩钰用巨画《国宝之殇》,讲述“鸿胪井刻石”的历史近日从本地媒体得悉,画家韩钰宽2米,高2.5米,人物达82人之多的巨画《国宝之殇》,历时时四个月时间的创作,终于完成了。画家通过绘画的形式,讲述了国宝鸿胪井刻石的一段心酸历史。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五月,唐朝鸿胪卿(主管外交及民族事务官员)崔忻(官从三品)奉朝廷旨意,远赴辽东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崔忻一行从首都长安出发,到山东登州渡渤海至都里镇(旅顺)海口,略做休整。然后,乘船东驶行至鸭绿江口,再溯江而上,抵达大祚荣部族政权所在地“震国”(今吉林敦化市)。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忽汗都督、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次年夏,崔忻一行经原路返回长安。完成任务再次途径都里镇(旅顺)时,崔忻与当地官员议定,在黄金山下凿水井两口,并在其中一口井旁竖碑刻字,“永为记验”。碑文短短二十九字如下:勑持節宣勞靺褐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爲記験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一千多年后的1908年,此碑被在旅顺的日本殖民统治者盗运至日本,将其安置在东京皇宫建安府前院。日本人的强盗行径,无异于公开抢劫,与当年八国联军劫掠北京皇宫如出一辙。多年来,旅顺民间爱国人士一直为追讨鸿胪井刻石而不懈努力。期待国宝早日回家。#大连头条#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过节走亲戚用得上英语中会将所有除直系亲属外的男性与女性称作是“uncleandaunt”,但汉语中会根据亲疏远近,父家还是母家,去判断称谓。就比如姑父的“父”与姨夫的“夫”。血缘亲疏,决定称谓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即便是封建王朝的君王都会谨遵孝道,以孝义治理天下。古人之所以会恪守孝道,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传统的血缘宗法继承制度。古时,在挑选财产继承人的时候,家主会选择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通过血缘来决定家财的分配,这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倘若将家财均分给妾室之子,这就会引发家族纷争。于正妻而言她都是丈夫唯一的妻子了,为什么不能继承大半家财,而于其他妾室而言,那么是不是她们也能够去争上一争,毕竟大家同为妾。但是到了今时今日,大清也早已亡了,宗法继承制也被废除了,现代社会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虽然这传统糟粕被废弃了,可还是有一些传统观念遗留了下来,就比如说对家族中亲戚的称谓。就来说说这姑父与姨夫吧,前者指的是姑姑的老公,后者则是姨妈的丈夫,可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呼中的后半个字是不一样的,前半个字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吧,是随姑姑与姨妈的。父家宗亲,母家外戚东汉时期的学者许慎编撰了《说文解字》一书,书中介绍和解释了很多汉字的含义。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姑父与姨夫为何会出现差异,先来给大家说一下“亲戚”的差别吧。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亲戚不就是自家人的意思嘛,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可在古人眼中,亲与戚是分开来的,两者的地位是大不一样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父权主义的基础上的,因此男性是有着绝对的主导权的。而“亲”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写道的,“至也,如父子、兄弟”,所以亲指的是父亲这边的亲人。那么戚呢?想必大家也猜到了吧,古代常说外戚干政。这戚啊?指的就是母亲的族人。因此,对于古人而言,亲是指那些身上流淌着相同血液的血亲,而戚则是通过姻亲缔结而成的关系,虽然也是自家人,但却是名义上的自家人。古人格外看重血缘传承,血缘亲疏决定了这个人的地位,以及决定了他将来是否能够拥有继承权。所以,父亲的族人会比母亲的族人更靠近权力中心。姑父姨夫,地位不同姑父,是指姑姑的丈夫,为什么能用“父”字呢?这是因为姑姑是属于父亲这一脉的。古时候,父除了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之外,还能够用来称呼那些有着德行的男性。解释完了姑父之后,姨夫为何会使用“夫”字是不是就变得显而易见了呢?姨夫娶的是姨妈,她是母家外亲,不是本家宗亲,所以古人就不会在他的称谓中加入“父”字。另外,“夫”原本是用来指代与女子缔结婚约的另一半的,因此娶了姨妈的男性,就会被叫做姨夫了。在古人看来,随父姓的是有着更为亲密的血缘关系的,是一家同宗。但是和母亲共享着一个姓氏的外戚却是外人,这也是由于古时候的女性的地位是很低微的。在男权社会中,女子一旦嫁人,那么她就是属于夫家的人了。因为母亲已经是父亲的妻子了,在古代意味着她不能再回到娘家族谱之上了,除非被休弃归家。而母亲的姓名会跟随着父亲一同出现在男方家的族谱之上,古时候的娶亲就像是彻底占有了女性一样。所以,虽然姨妈也是关系很近的亲人,但由于是女方那边的外戚,所以她的丈夫只能够用“夫”字!旧时称谓,传承至今另外,在古时候一个大家族的掌权男性他通常是很忙碌的,需要处理各项事宜,所以很多时候他的孩子就会交给姑姑养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大家都知道,人类是喜欢群居生活的动物,我们与动物之间的最大的差异就是人类会有自我意识,从而进行生产创造。由于是群居动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以一个家族为单位生活在一起的。而姑姑作为父亲这一脉的,她当然也是和这个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这些孩子就会与姑姑的关系更加亲密,因此姑父才能用“父”字。除此之外,就要说到汉高祖刘邦了。这是一位布衣帝王,虽然出身微寒,但却夺得了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在刘邦成为了一朝天子之后,他需要为自己的家人拟定封号,彰显皇家殊荣。由于他的生母早亡,继母又总是苛待他,所以在他称帝之后拒绝加封继母,而且还将继母一脉那些求帝王恩赏的奏章全都撕毁了。古时候的社会风气都会因皇帝的喜好而改变的,臣民见到天子如此不喜母家外戚,就更不会将姨夫称作是“姨父”了!从姑父与姨夫的两种不同的称谓上也能看出,这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旧俗,其实也现今的人人平等的观念是相违和的,因为这种称呼是封建糟粕的体现,是对于女性的不尊重。父亲与母亲的族人,都应该共享相同的权利地位,不能再以“亲”与“戚”进行指代了,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中,我们是身处于男女平等的社会中!因此,当代学者在进行辞书编写的时候,会将“姨夫、姨父、姑父、姑夫”全都收录其中。毕竟,这不是一个靠称谓就定尊卑的时代。#头条创作挑战赛#满蒙联姻:简述清朝皇室与敖汉部蒙古的联姻情况(下)《清太宗实录》记载了公主和额驸受到的处罚:“拟革去莽古济的公主名号和索诺木杜棱的济农封号,罚银各百两,夺其满洲牛录及开原地方。其济农所带蒙古,皆没入官。”这次处罚不仅对代善和莽古济的政治力量进行了削弱,而且对于无辜牵连其中的敖汉部也进行了警示和打击,防止敖汉部填补察哈尔部衰落后的权力真空。“郊迎之变”三个月后,备受打压的莽古济夫妇又被牵连至胞兄莽古尔泰的谋逆案中。这一次额驸索诺木杜棱选择了大难临头各自飞,向皇太极揭发妻子的不轨行为。《清史稿》记载:“年长位尊的莽古济‘从逆同谋,犯上危国’,被明正典刑,凌迟处死;额驸索诺木杜棱揭发、供认当年之事,得到从轻发落,却再未被重用,统率敖汉部的职权被划归其侄班第(塞臣卓里克图之子)。”对于哈达公主来说,她的婚姻是不幸的,两人半路夫妻情难结。公主下嫁之时,索诺木杜棱早已妻妾成群、子嗣众多。纵然尊崇的皇家公主,也难得额驸的偏爱。面对这段以悲剧结尾的政治联姻,皇太极是乐见其成的。归附后金以后,敖汉部在对抗林丹汗的过程中日益壮大,在蒙古诸部中地位仅次于皇太极的妻族“科尔沁部”。借着发作哈达公主的机会对敖汉部内部政治势力重新洗牌,是控制敖汉部的重要一步。2、相濡以沫的爱人——固伦敖汉公主与班第与姑母夫妇相比,固伦敖汉公主夫妇情投意合,生育四子一女,子祚绵长。额驸班第为皇太极出生入死立下战功,后被封为扎萨克多罗郡王,接班伯父索诺木杜棱成为敖汉部的领旗者。据史料记载,敖汉公主之长子温布、次子鄂其尔均娶皇家郡主为妻。孙子衮布则迎娶了太宗的孙女即太宗第十子辅国公韬塞之女。曾孙罗卜臧先后娶了显亲王丹臻第七女、康熙帝皇侄保绶的次女为妻,深受康、雍、乾三代君主的赏识。敖汉公主的后世子孙常常被指为额驸,班第家族世代与满洲贵族通婚。《国朝言献类征初编》记载:“敖汉部班第家族,曾连续五代与清室联姻,有额附七人。”夫凭妻贵,妻以夫为荣。公主给班第家族带来了尊崇,班第能征善战,用实际行动给公主带来了荣耀。两个人相濡以沫的一生虽然不长,却足够幸福。3、北不断亲的友好使者——远嫁的皇室格格身为满洲宗室的格格,她们生来就肩负着抚蒙的责任。婚姻大事既不听父母之命,也不由媒妁之言,而是仰赖天恩,等待指婚。《宗人府·天潢宗派·嫁娶》中记载了乾隆皇帝的一条谕旨:“嗣后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遵照旧例,候朕旨指给蒙古台吉等。其间或有因原系姻亲熟视蒙古等,情愿自行许给,尚属可行,伊等可自行定议奏闻。其不行奏闻而私行许聘京师旗人者,著永远禁止!”《爱新觉罗宗谱甲册》记载康熙帝嫡孙弘晳第十六女,于乾隆十二年嫁敖汉固山额驸垂济喀尔。《为皇六子家女儿给福晋下毒一案著交军机大臣会同内务府大臣严审事》记载乾隆帝第六子质亲王永瑢第五女县主,于乾隆五十七年嫁敖汉扎萨克郡王德钦。另据史料记载,康熙第七子淳亲王允佑次女郡主、康熙第二十子贝勒允祎长女、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次女县主、乾隆帝第四子履亲王永珹第三女县主、贝勒奕绮长女、顺承郡王春山之女等也都先后嫁往敖汉部蒙古。结束语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在满蒙联姻的制度下,一大批女子背井离乡,远赴蒙古草原,实现她们的先祖对蒙古各部屏藩百世,拱卫中原的美好希冀。敖汉部蒙古自归附以来,对大清保持着绝对忠诚。在统一漠南蒙古、戍守边塞等要务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皇室公主和宗室贵女相继下嫁,满蒙联姻的血脉遍布敖汉大地,两族之好,绵延百年。参考文献:1、《对清太祖太宗时期满蒙联姻的再认识》2、《清代的满蒙联姻》3、《清代满蒙和亲浅析》#清朝##古代史#为何霍去病骑兵屡屡击败匈奴?原来汉代一黑科技遥遥领先游牧民族每每领土被侵犯时,都会想到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而它的原话其实与汉王朝有关。西汉时期,为抗击匈奴,李广、卫青等一批优秀的将领远赴大漠,用铁血打出了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其中最为亮眼的要数17岁出道,仅用4年时间饮马翰海,封狼居胥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一项汉代领先于世界的黑科技。一、汉匈百年是战是和今天,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雄伟依旧,是来京游客的必玩之地。时间推回到两千年前的秦朝,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人南下中原筑起的第一道防线。其后,匈奴与中原王朝展开了近百年的拉锯战。《史记》和《汉书》曾记载,汉匈本是同源。夏王朝灭亡后,一支部队逃往北方成为了匈奴族。此后,匈奴族迅速扩大,将目光瞄向了中原,开始频频南下骚扰边境地区。大汉初定,刘邦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作为一名胜利者,刘邦自然不把匈奴放在眼里,没想到擅长传统作战的汉军并没有能力抵御骑术精湛、灵活机动的匈奴人。于是,面对匈奴的挑衅,刘邦决定御驾亲征,带领着将士痛击匈奴。不料却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在了白登。刘邦死后,他的老婆吕后也曾被单于写信狠狠地羞辱过。白登一役,汉对匈奴的政策也由“迎战”变为“求和”,以边境的安宁来换取休养生息、重振旗鼓的机会。而求和的方式就是和亲。但是十余名汉室女子葬送大漠也没有换来匈奴与汉室的长期和平。因为匈奴人是小人之心且得寸进尺,经常在得到公主和金银财宝之后,又开始在边境寻衅滋事。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刘彻登基。幼时的汉武帝曾亲眼目睹亲姐姐被送到匈奴和亲,加之和亲政策让汉室留下了个“软骨头”的名声,他对匈奴是痛恨至极。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已经相当雄厚了。汉武帝开始谋划报仇雪恨,他从西域引进耐力好的马匹,增设军队编制,实行募兵制,设立“特种部队”,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上天给汉武帝送来了此后光耀历史长河的作战天才。二、少年将军天生克星公元前140年,一名男婴在平阳侯府哗哗落地,取名霍去病。家奴之子,被父遗弃,出身低贱,霍去病一开局拿的不是男主的本子,但并不妨碍他18年后成为匈奴的克星。霍去病出生的第二年,他的小姨卫子夫成为了未央宫的夫人。随后,他的舅舅卫青出征匈奴,七战七胜。作为外甥的霍去病也因其出色的骑射得到了汉武帝青睐。17岁,我们情窦初开的年纪,霍去病就被汉武帝封为骠姚校尉,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第一次对战匈奴,霍去病就带领800轻骑深入敌方斩首2028级。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战成名,被封冠军侯,直接跃升“西汉顶流”。第二年,霍去病带着一万骑兵出发河西,拿走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在李广张骞、公孙敖都迷路的情况下,霍去病像是能自动导航,带着骑兵深入匈奴腹地,归降十万,彻底控制了河西地区。两年后,汉武帝让卫青、霍去病再度组队前往漠北,歼灭匈奴主力。霍去病带着五万骑兵,直入敌后围剿包抄,一路杀到圣地狼居胥山,并举行了祭天大典。匈奴人做梦都没想到,盘踞北方几百年的第一游牧民族,短短4年间竟被一个21岁的娃娃将军一路追着打到仓皇北逃。三、全新装备战无不胜有人会问,同样是骑兵,为何霍去病的骑兵就如有神助,可以直捣王庭?匈奴人骑术更为精湛,且多次战胜汉室,在霍去病面前却如同小羔羊,乖乖被捕?这其中确实是有“神”相助,这个“神”就是汉朝的全新黑科技——钢铁冶炼。汉代是我国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时期更是将冶铁收归国家统一管理。有了国家的保障和充足的资金,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敢于创新的冶铁工匠,高炉炼钢、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等冶炼技术相继诞生。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全面升级。士兵马匹身上的所有装备,大到盔甲,小到弓箭头都改由铁制打造。军队有更坚固的保障,打起战来自然更加卖力。与此同时,由精钢锻造而成的环首刀,坚固而锋利,成为匈奴人的致命武器。再外加同样是有钢铁锻造的弩箭、长戟、盾等武器作为配套,汉军更是所向披靡。相较于汉室,匈奴人地处沙漠,物资匮乏,靠掠夺为生,连防身的盔甲都穿不上,更谈不上拥有精通冶铁的工匠,精钢锻造而成的武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战场上的匈奴人只能任由装备齐全的汉军收拾得溃不成军。四、结语雄厚的资金、领先世界的黑技术、层出不穷的军事人才助汉武帝在西汉时期荡平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不久,张骞再度出使西域,一条名叫丝绸之路的古商道从此诞生。两千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仍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沟通中西,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摇篮。如今,我们的征途不再是金戈铁马,而是星辰大海。#古代史##头条创作挑战赛#研究型历史小说 蜀之殇(下篇—14)张远宏 著胡济字伟度,荆州义阳人也,曾为丞相主簿,与诸葛亮交厚。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逝于五丈原,命胡济为中典军,封成阳亭侯。诸葛亮病逝后,胡济与蒋琬、董允、费祎等皆弃诸葛亮遗志,力主自守,不主用兵,却升中监军、前将军。   延熙十一年,镇北大将军、汉中都督王平卒,遂以胡济继王平为汉中都督,持节,遥领兖州刺史,后迁镇西大将军。之前,胡济即违约不至,定计不行,致蜀军大败,本当军法从事,然朝中不问其罪,反迁其官,升右骠骑将军!此番约定共取上邽,胡济竟又失誓不至,再致姜维军败。姜维大怒,奏闻后主,然胡济等仅贬一级!胡济一再违令致败,非但未行军法,反却安然,蜀中行事之荒诞,纲纪之崩弛,何可胜言!朝中如此,姜维何其艰难!见蜀兵退回汉中,邓艾乃回军雍州,与陈泰设宴相贺,大赏三军。陈泰表奏邓艾功绩,司马昭遂遣使持节,加邓艾官爵,并封其子邓忠为侯。延熙二十年,后主改景耀元年。其时姜维在汉中,选了两员川将,每日操练人马。   一乃傅佥。傅佥乃傅肜之子,义阳人也,长于谋略,颇有胆勇,姜维甚爱之。   一乃蒋舒。此人初为武兴督,因在事无称,朝廷命人代之,命助守汉中。      姜维正操练人马,忽报淮南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东吴孙綝助之,司马昭大起两京之兵,将皇太后并魏主一同出征,鏖战淮南,乃大喜曰:   “今番,吾大事济矣!”   遂表奏后主,请兴兵伐魏。闻姜维请兵伐魏,中散大夫谯周乃与尚书令陈祗言其事。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也,为大司徒许靖兄外孙。因费祎赏识而被重用,继董允为侍中,因一味逢迎后主淫乐,渐成后主宠臣,权超大将军姜维。因与宦官黄皓交好,致黄皓干政,蜀廷愈见朽坏。谯周见陈祗惟纵后主淫乐,不问国事,出而叹曰:   “朝事决于陈祗,主上纵信黄皓,不理国事,沉迷淫乐;伯约累欲征伐,不问他事,国将危矣!”   遂归而作《仇国论》,寄与姜维。姜维拆封,细览其文。文曰:      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      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贤卿曰:“囊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      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也。“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黜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我愚子,实所不及也。”

很赞哦! (0)

文章评论

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