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新闻快讯> 软件使用 新闻快讯

三国志名将令(三国志名将令活动时间列表)

小玉2023-07-05软件使用 215人已围观

简介200年,眼看刘备、文丑率大军杀奔而来,仅有六百骑兵的曹操却下令:“丢弃辎重,卸下马鞍,原地休息!”诸将领听了后背直冒冷汗,只有大谋士荀攸说道:

三国志名将令(三国志名将令活动时间列表)

最后更新:2023-07-05 03:15:40

推荐指数

200年,眼看刘备、文丑率大军杀奔而来,仅有六百骑兵的曹操却下令:“丢弃辎重,卸下马鞍,原地休息!”诸将领听了后背直冒冷汗,只有大谋士荀攸说道:破敌正在此时!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实现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迎汉献帝回到许都,但是曹操丝毫不给汉献帝权利和自由,对待朝臣也是相当的嚣张跋扈,这引起了朝臣和汉献帝的不满。 但是朝臣只是心里记恨曹操并不敢付诸行动,而汉献帝又没有人身自由也无法寻找帮手。 但是随着曹操越来越嚣张,汉献帝实在是忍无可忍,所以汉献帝就用鲜血写了诏书藏在衣袖(衣带诏)里秘密的传递给了董承。 董承收到汉献帝的消息,立刻联络了刘备,吴子兰等人准备刺杀曹操。 建安五年,刺杀事件泄露,刘备投靠袁绍。 刺杀一事暴露之后,本来隐藏的矛盾,彻底的公开化,曹操诛杀了替汉献帝传递消息的董承和一众拥立汉献帝的朝廷大臣。 这一举动,让曹操成为众矢之的。 袁绍趁着衣带诏事件,举兵讨伐逆贼曹操。 二人最终在官渡迎来决战,曹操派遣关羽出战,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袁绍听说大将被杀,瞬间火冒三丈,为了自己的心腹爱将,他发誓,一定要打败曹操。 所以这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长教训,为了给颜良报仇,还有夺回自己的面子,袁绍再次派遣大将文丑点兵去攻打曹操。 当然,取得胜利的曹操也并没有志得意满,反而居安思危,他觉得现在的白马城易攻难守,上次斩杀颜良多亏了关羽有勇有谋,还有颜良确实比不上关羽,但是下一次呢?要知道袁绍身边的大将也并不在少数,最主要的是曹操听说,关羽的大哥刘备现在就在袁绍军中,要是让关羽知道此时,关羽势必会前往袁绍军中投奔刘备。 所以曹操打胜之后立刻叫来谋士商量,要寻找一个易守难攻的新城池,来抵御袁绍的攻击。 谋士们也觉得曹操说的很有道理,所以一致认为应该撤出白马城。 制定好撤出政策之后,曹操就命令所有人马整理辎重,争取快速撤出。 但是就在一切准备的井井有条,所有人马整装完毕的时候,白马城百姓听说了曹操要撤走的消息,纷纷要求跟随大军一起撤出白马城。 曹操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心想:“我也不是多么爱民如子啊,为什么百姓们要跟随我一起撤离呢?” 曹操在营帐里走来走去,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决定让百姓们选个代表,来说一下为什么一定要跟随大军撤离。 过了一会儿,百姓们选出代表来面见曹操。代表说:“丞相您的军队诛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等军队撤走,袁绍的部队进城,他看到您走了,可能就把失去爱将的怒火撒在白马城百姓身上了,所以请让我们跟您一起走吧。” 听到代表的话,曹操沉思了一下,确实是这样,如果自己走了,这一城的百姓,可能会遭受灭城之灾,曹操虽然是个奸雄,但是他也不能眼看着这一城的百姓丧命,所以同意百姓跟随。 这么一来行军就慢了不少。 上面我们提到,袁绍已经派遣文丑点兵重新攻打曹操。等文丑整装完毕,忽然传来消息,曹操弃城而逃了。 都说穷寇莫追,虽然曹操是战胜了离开的,但是为了保存实力,听到这个消息后,袁绍的谋臣都劝袁绍说:“既然曹操已经跑了,想必是怕了主公了,您就保存实力不要再向前追击了。” 但是为了找回面子袁绍根本不听劝说,依然我行我素,派遣文丑继续追击。 因为带着百姓,所以曹操不久就被文丑追上了。 相距还有20里的时候,曹操士兵报告:“袁绍大批人马在向我们靠近,其中文丑带领600人骑兵已经距离我们不到10里,后面还有大批的步兵。 很多人听到追兵已经慌了,因为还有大批百姓,根本无法作战。 曹操一听文丑带队,瞬间计上心来,他要求士兵们把所有辎重和名贵物品全部扔在地上,扔的越凌乱越好,士兵们听到曹操这样吩咐还以为曹操吓傻了,但是又不得不听,都顺从的把辎重扔在了地上,然后隐蔽休息。只有大谋士荀攸看到这一幕说道:破敌正在此时! 过了一会儿文丑果然带兵追来,不过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文丑的士兵看到满地的辎重,全都下马捡了吗起来,有的士兵甚至还因为争抢打了起来,虽然文丑在极力制止但是丝毫不起作用。 曹操看到这一幕,立刻大声说:“破敌就在此时,大家上马作战。” 文丑的士兵还在争抢财物,并没有做好作战准备,被曹操的士兵一冲击,瞬间乱了方寸,大多数的士兵都被斩于马下,文丑也在乱军之中被杀。 文丑的士兵为什么会不听指令,大肆枪夺财物呢? 这主要还是因为文丑治军不严每次打下一座城池,或者打了胜仗,文丑都允许士兵们大肆抢夺财物,所以这次看到满地财宝,士兵们肯定是控制不住了,所以曹操将计就计,投其所好,让他们自乱了阵脚。 文丑一代名将,也因为曹操的将计就计死在了乱伦之中。 参考文献:《三国志》 作者:x 排版:一一#头条中国史##故事##历史##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之外的名将都有哪些#这个得用实打实的战绩说话,更有说服力。1.麹义,界桥之战公孙瓒以两万步兵,排列成方阵,左、右两翼各自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袁绍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掩护麹义,他亲自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公孙瓒见袁绍兵少,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麹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敌骑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公孙瓒骑兵射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争相逃命。麴义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属冀州刺史严纲,斩杀千余人,又乘胜追到界桥。公孙瓒企图守住界桥,但再次被打败了。麹义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驻营地。———《三国志》引注《英雄记》2.公孙瓒,大破黄巾军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黄巾军聚众30万攻打渤海,并打算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部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余。青州黄巾军弃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瓒趁半渡而击,再次大败黄巾,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后汉书》3.吕布,大败黑山军张燕与袁绍联合攻打张燕时,吕布与麾下猛将成廉、魏越等几十骑兵,直接冲击张燕的军阵,有时一天去三四次,每次都砍了黑山军的首级回来。连续作战十多天后,张燕失败。———《后汉书》4.陈登,不仅是文臣,用兵同样强悍;匡琦城先败孙策、后败孙权。建安四年,孙策攻下皖城后,进攻陈登所守匡琦城。军力十倍于陈登守军。为迷惑敌人,陈登下令紧闭城门,偃旗息鼓,示弱于敌。孙策军放松警惕后,陈登突然打开城门,派兵冲杀而去。吴军猝不及防,被陈登军冲乱,溃不成军,失去指挥,被杀死淹死者不计其数,大败而回。不久后,孙权带兵再次来攻,陈登首先派人向曹操请求支援,又暗中命人在救兵来援的必经之地堆积柴草,然后乘夜点燃。吴军发现后,误以为援军赶到,十分惊恐。陈登见时机已到,亲率大军出击,一举击溃吴军。田豫,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将领。在《三国演义》中第一百零三回第一次出现。虽然田豫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次数寥寥无几,但是他在正史《三国志》中却大放异彩。他从小就被刘备看重,后被公孙瓒重用,最终投奔曹操。他曾对犹豫不决的鲜于辅说:“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三国志》记载,“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田豫出生于公元171年,两人相差十岁。也就是说田豫在十几岁的就被刘备刮目相看,那么他必有过人之处。但是田豫却不看好刘备。在刘备任豫州刺史的时候,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别刘备回乡,这一别是他与刘备的永别,但是这一别也就注定了田豫未来要大放异彩。在公孙瓒败亡之后,他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安定天下的人一定是曹操,赶紧投奔他”。鲜于辅听从了他的建议,最后得到曹操的重用,而田豫本人也被曹操重用,曾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每一次曹操的任命,他都能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也说明了田豫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投奔曹操之后,田豫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安二十三,平叛乌桓叛乱收复代郡;魏文帝初年,分裂北方十数个部落的联盟,斩杀乌丸王骨进。由于幽州刺史王雄以莫须有的罪名诋毁田豫,最后朝廷调任田豫为汝南太守,导致田豫除山贼的计划没有实现。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孙权领兵十万攻打新城,田豫临危不乱,识破吴军诡计,以最小的伤亡代价取得了新城之战的胜利。公元240—249年年,年近古稀的田豫多次上表朝廷,请求辞职,他说:“年纪已经七十岁而占据着官位,犹如滴漏已经漏尽,钟声已响完,而黑夜却还没有结束,这是罪人啊。”尽管他坚决辞职,但是朝廷还是拜他为太中大夫,领取九卿俸禄。公元252年,田豫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后世关于田豫的评论均为褒扬:王歆:豫之名,不传于民间,而按其史迹,御伍之才,用兵之能,可与满宠、郭淮等比类,陈寿将之并传,宜也。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傅彤(傅肜)是蜀汉将领,在章武元年随刘备征讨东吴,但在夷陵刘备被陆逊击败。为保护刘备撤退,傅彤负责断后,最后力竭而死。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面都有傅彤死前大骂吴狗的记载。三国志中“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三国演义里面“吾乃汉将,安肯降吴狗乎!”在东吴偷袭荆州,并杀死关羽父子之后,东吴肯定是蜀汉的敌人。蜀汉将领骂东吴好像是情理之中。但是刘备的皇后是吴皇后,蜀汉阵营里面还有吴壹和吴班等重要将领。虽然吴不是蜀汉的国姓,但也是国母的姓氏,至少有不少重要将领都姓吴。傅彤骂吴狗,好像有点不合适,如果他活着回到蜀汉,会不会被搞文字狱。[抠鼻][抠鼻][抠鼻][抠鼻]但傅彤骂吴狗的记载又是和傅彤同时代的杨戏写的,可信度应该很高。给刘备断后的不是吴班,如果吴班被东吴包围,临死前他会骂什么呢?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里引用杨戏写的《季汉辅臣赞》中记载: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这段记载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体现:却说傅彤断后,被吴军八面围住。丁奉大叫曰:“川兵死者无数,降者极多,汝主刘备已被擒获,今汝力穷势孤,何不早降!”傅彤叱曰:“吾乃汉将,安肯降吴狗乎!”挺枪纵马,率蜀军奋力死战,不下百余合,往来冲突,不能得脱。彤长叹曰:“吾今休矣!”言讫,口中吐血,死于吴军之中。后人赞傅彤诗曰:“彝陵吴蜀大交兵,陆逊施谋用火焚。至死犹然骂吴狗,傅彤不愧汉将军。”#今日头条##历史##三国演义#221年,曹丕令于禁去拜谒曹操的陵寝,可陵寝里的一副壁画,却使于禁心惊胆战、浑身冒汗,没几天就去世了。这幅壁画到底有何玄机,能使位列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因其而去世呢?于禁,字文则,公元192年便开始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因战功赫赫,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被称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219年,关羽率大军进攻樊城,当时驻守樊城的将领,是曹操的从弟曹仁。曹仁不是关羽的对手,不久樊城就告急了,曹操便以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先锋,率七路大军,支援樊城。于禁、庞德率大军出发时,于禁悄悄的密报曹操:要求更换先锋。原来,庞德的哥哥庞柔,在刘备手下为官,庞德的旧主人马超,也在不久前投奔了刘备。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于禁担心庞德在战场上会倒戈。曹操听了于禁的密报后,也是吃了一惊,无奈只好让庞德交出先锋印。庞德在弄清事情原委后,当即向曹操说道:“昔日,我与哥哥庞柔住在一起时,嫂子是个不贤惠的泼妇,我在酒后将其诛杀,因此,哥哥对我恨的咬牙切齿。而故主马超有勇无谋,孤身投奔刘备,现在我与他各为其主,我深感曹公知遇之恩,如今正当以死相报,岂能有异心?”说罢,庞德叩头流血,曹操被庞德感动,便让他继续担任先锋。于禁、庞德率大军距离樊城不远时,曹仁令他们在樊城北十里的低洼处驻军。如此,城里城外互为犄角之势,足可打退关羽。谁知不久,秋雨连连,汉水暴涨,竟把于禁、庞德所率的七路大军,全部淹没。而早有准备的关羽,直接将战船开进了于禁、庞德的大营。之后,于禁、庞德双双被擒。关羽先是向庞德说道:你的哥哥庞柔、旧主马超,都追随我大哥刘备,你也赶紧投降吧!我大哥不会亏待你的。谁知面对关羽的劝说,庞德竟大骂道:关羽,你说什么屁话,魏王曹操雄兵百万,上将千员,刘备算个什么东西,迟早会被魏王打败,我宁为魏王的鬼,也不做刘备的将。因庞德宁死不降,关羽无奈将其斩杀。看到庞德被斩,于禁选择跪地求饶,投降保命。此事传到许都后,曹操百般叹息道:于禁与我相知近三十年,怎么在关键时刻,还不如庞德呢?在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时,心惊胆战的曹操,一方面派使者联系孙权,偷袭关羽的大本营荆州。一方面又派徐晃,率重兵救援樊城。不久,在孙权、曹操联军的攻击下,关羽竟兵败身亡。同时,荆州也落在了孙权的手里。如此,于禁几经辗转,又到了孙权那里,因为当时孙权和曹操处于联盟状态,所以,孙权对于禁还算不错。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当时,孙权为了防刘备率兵征讨他,便主动向曹丕称臣,并将于禁送回魏国。于禁当初辞别曹操时,率领七路大军,那是何等的威风凛凛,意气风发。如今重回故土,已是须发皆白,百般落寞,更有那心中无法抹去的耻辱。当然,于禁的主人也换了。当时,曹丕见到于禁时,对他百般安慰,希望他能忘记过去,重新振作。于禁在得到曹丕的安慰后,心里也算得到了稍许慰藉。不久,曹丕令于禁去拜谒曹操的陵寝,毕竟,于禁追随曹操近30年,二人关系非比寻常。于禁到了曹操的陵寝后,看到了一副新完成的壁画。原来,是曹丕令人画了关羽水淹七军后,庞德宁死不降,于禁跪地求饶的壁画。于禁见到此画后,心中百般羞愧,回家没几天便去世了。于禁追随曹操近30年,虽然早年战功赫赫,可他投降关羽,是曹丕无法释怀的。因此,曹丕便用壁画来羞辱他,让其他将领看看,一个降将的下场。假如于禁在返回魏国时,他的老主人曹操还活着。您觉得,曹操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追随自己近30年,却在关键时刻投降关羽的于禁呢?欢迎讨论。素材来源:三国志。#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吕布的「三国第一武将」,正式成型于《三国演义》,曾经的说书人更是把「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夏九姜维」的排名传播得家喻户晓。至于这个名声是怎么来的,我们首先得说清楚:史书里的吕布是怎样的?吕布的初始形象与《三国演义》的描述确有一定相似性,尤其《三国志》作者陈寿更是评价他「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并将此视为他败亡的原因。然而,史书里的种种记载,却未必都符合这一评价,描画的吕布也不像《三国演义》那么简单化。在武力方面,吕布堪称骁勇,《三国志》说他「以骁武给并州」「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更令人称奇的是「辕门射戟」实有其事,吕布凭此消除了袁术大将纪灵与刘备间的战端。然而,吕布也并非无敌,除了「辕门射戟」这一典故,其他那些关于他武勇的描述基本属于边地武将标配,董卓也「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吕布同乡张杨也「以武勇给并州」。更重要的是他还有数次被击败的记录,孙坚就两次打败他,其中第二次更是孙坚军进了洛阳城门,与吕布短兵相接,使之破走;《三国志·武帝纪》里还记载了他被一名不见经传的「县人李进」所破的事迹。另外,尽管陈寿评价吕布无略,《后汉书》里陈登也说他「勇而无谋」,但吕布有谋略的事迹却也不少。如他看穿袁绍派人暗杀他的意图,使人「鼓筝于帐中」,自己金蝉脱壳。在《三国志·王允传》里,知道杀死董卓后应取其聚敛安抚部众的也是他。而之所以会有「辕门射戟」,也是吕布本人意识到刘备被袁术消灭后的局势将不利于己。而且,吕布在丁原帐下任主簿,属于笔杆子角色,这一特长也被他用在了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东海萧建为琅邪相,治莒,保城自守,吕布写信给他道: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余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先说明自己纯为匡扶汉室,作为西北人也并不想在东南割据,再提出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最后以「君亦非(守住莒城的)田单」暗示武力威胁。把外交辞令运用得非常巧妙,也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信件一出,萧建即送礼交好。最后,关于吕布的最终败亡,《三国演义》与正史记载有重大出入:吕布并非为叛变部将所擒,而是主动投降,且据《后汉书》记载,有为保全下属,令左右取其首级献给曹操的举动,左右不忍心,才直接向曹军投降。总的来说,史书里的吕布有符合「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一面,也有闪现智谋与人格的一面。但出处有一定规律,表现武勇和见利忘义的材料,《三国志》与《后汉书》中都可见到;而突出其人格的描述,就主要是在《后汉书》里,《三国志》中几乎没有;那些表现吕布智谋的事迹,则是裴松之引《英雄记》才让今人得见。这种史料互相矛盾,同见于正史的情况并不罕见。吕布两番「转会」,都手刃前任主公,尽管为他所杀之丁原、董卓都是虎狼之辈,也还是犯了当时最大的政治正确。陈寿在对他的评价后面加一句「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有明显的道德劝喻意味,对中国古代史家而言,为这样的目的选取材料本身也是正当的。此后文人围绕吕布的评价与创作,很少脱离过陈寿搭好的框架。宋元话本流行,诸如吕布为赤兔马杀丁原、为貂蝉杀董卓以及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虚构故事也都被创作出来,人格一再被贬低的同时,武力也不断增强,他的武器也被换成唐代以后才有使用且难度极大的画戟。不过,吕布正式登上「第一武将」宝座还是在《三国演义》成书之时,原因倒也十分简单:《三国演义》的写作年代,「三英战吕布」这样的故事已被话本传播得家喻户晓,绝不可弃;然而它的主要褒扬对象却是刘关张,其中关羽更是武艺与忠义的结合体。要想兼顾这两点,那就有必要把吕布的武艺拔高到出神入化,正如毛宗岗所论:「写吕布声势、愈衬刘、关、张声势。」为此,《三国演义》特别原创了曹军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员名将合力才将吕布击退的桥段,纪灵更是被他「一把扯回,如提童稚」,如此,才可以保留「三英战吕布」,又不至于贬低了刘关张三人的武艺。三国:带兵打仗最厉害的十大猛将。10、魏延魏延此人,《三国演义》跟《三国志》完全是两个形象。演义里,诸葛亮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还劝刘备宰了魏延,因而魏延一直不满诸葛亮。《三国志》完全不是这样,刘备、诸葛亮两人都很器重魏延,认为魏延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带兵打仗方面,魏延的能力很强,他镇守汉中十几年,多次击败曹魏进攻。汉中可是蜀汉、曹魏的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很高,曹魏一直都想抢回汉中。蜀汉后期,能够镇守汉中的武将,只有魏延、赵云两人。看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不服气,论带兵打仗,赵云能行吗?赵云确实能行!9、赵云《三国演义》把赵云进行了很大拔高,赵云的武艺几乎能媲美吕布,尤其是长坂坡之战。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就觉得真正的赵云不过是个小坷垃,是个杂牌将军。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赵云,比曹魏的典韦、许褚厉害得多。典韦、许褚的职责更像保镖,几乎没有独自带兵打仗的经历。赵云就不一样了,正史中的赵云多次带兵打仗,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战绩。赵云带兵有方,发挥非常稳定,平定益州时攻城略地,打下三座城池。汉水之战赵云临危不惧,摆出空营,与曹操相遇后,居然吓跑了曹操!后期诸葛亮北伐曹魏,赵云更是得力干将。8、黄忠古代的武将,只要打出一场精彩大战,就能名垂青史,黄忠就是如此。建安23年,刘备决心夺下汉中这块战略要地,黄忠随同刘备一起出征。当时曹魏主帅是夏侯渊,刘备亲自率军跟张郃交锋,拖住张郃很长时间。眼看张郃麾下士卒士气低落,马上要被刘备吞掉,夏侯渊选择了带兵去救张郃。法正给出了妙计,来回调动夏侯渊奔袭,终于发现了夏侯渊的破绽。黄忠抓住了这个机会,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将夏侯渊斩杀于南围鹿角。定军山之战,奠定了黄忠的地位,被刘备封为后将军!7、陆逊东吴人杰地灵,有不少风华绝代的儒将,如周瑜,如陆逊。周瑜死后,陆逊是东吴武将的门面,撑起了东吴的天空。三国那个硝烟四起的岁月,陆逊从容大气的人格和高屋建瓴的智慧,令其闪耀青史。陆逊的功绩不仅仅是火烧连营和擒拿关羽,他还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司马懿。陆逊的文韬武略,超越了周瑜所未能达到的“出将入相”的高度。但是,这是没有周瑜了,如果周瑜还活着,他不一定做得比陆逊差。6、张辽真正的张辽,堪称一个“头铁狠人”,打起仗来完全不要命,就是上去死磕。天狼山之战,全军困顿,曹老板把帅旗交给了张辽。张辽沉着指挥,丝毫不慌,带着一股精锐骑兵杀入敌阵,斩杀踏顿单于!逍遥津之战,张辽彻底把孙权打怂了,给了孙权一个响亮的绰号:“孙十万”。张辽对东吴造成的压力和心理阴影,是魏国其他名将以及蜀汉猛将都比不了的。甚至于曹操本人,都无法做到像张辽一样造成对江东的强大压制力。如果孙权会做噩梦,那他梦到的一定是张辽。5、曹仁曹仁,堪称曹魏内姓武将里面的头号猛将。赤壁战败,曹魏士气低落,曹军一路奔逃,留下曹仁和小部分残兵败将死守南郡。结果曹仁在南郡跟周瑜死磕一年,让周瑜无功而返。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要迁都。曹仁捍守樊城,顶着关羽猛烈进攻,咬牙坚持。如果曹仁崩了,关羽真能长驱直入。这两次守城,曹仁都处于战略形势十分恶劣的环境,兵力也少。4、张飞张飞被《三国演义》拉低了很多,电视剧更是把张飞塑造成了李逵,还不如程咬金。郭嘉说张飞是“万人敌”,周瑜说张飞是熊虎之将。赤壁结束后,孙刘联军追杀曹操,张飞多次取得战功,并且在南郡给了曹仁很大的压力。张飞还擅长兵法,把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打得落花流水,身边只剩十几个人。《三国志》:“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3、周瑜受到三国演义影响,大部分读者觉得赤壁之战的核心在于火攻。其实火攻是黄盖的计策,于是很多人就觉得“周瑜哪里厉害”。可实际上,在火攻之前,周瑜就已经用水军刚正面击退了曹魏!我们不能否认黄盖的贡献,没有火攻赤壁肯定会赢得慢一些,曹操的损失可能也会小一些。但是获胜的仍然会是东吴,周瑜知道自己会赢,他也总是能赢。2、孙坚三国正史上,有人两次击败吕布,此人就是江东猛虎孙坚!孙坚是谁?小霸王孙策他爹!霸王的父亲,还不是三国猛将?吕布被孙坚按在地上摩擦,还摩擦了两次!1、关羽关羽非常能打。三国猛将只有关羽做到了“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三国志》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一段看似平淡无味,细看实则惊心。你敢一个人冲进敌军大阵?关键是关羽斩了颜良,还拎着颜良的脑袋走了,毫发无损。这种神勇和判断力,在三国正史中无可媲美。此外,关羽打得曹仁毫无还手之力,曹老板想要迁都,被誉为“威震华夏”。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说关羽杀了文丑,却被陈寿的《三国志》打脸: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在这里,我详细分析一下,到底谁才是击杀文丑的超级高手。先看看《三国志》中有关记载,曹操和关羽、张辽等人解去白马之围后,他又亲自带领队伍以及车马辎重撤退,因为谁都不舍得把这些物资丢掉。当时,曹操手下这支队只有600人,整体战斗力并不强。偏偏就在这时,袁绍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渡过黄河追击而来。顺便提一下,刘备也在这支队伍中。袁军骑兵追击速度很快,曹操的部队因受车马、辎重所累,行走的速度很慢。追兵渐近,眼见形势危急,就要被追上了。曹操手下的将领催促他策马先跑,其他人留下来挡住追兵。曹操却不同意,他说这种时候不能跑,跑也没有用。接着,曹操吩咐手下人把从白马城运出的辎重、贵重物品统统撒在在道路两旁,又令自己的队伍在附近做好埋伏。大家看到这样的布置,都很疑惑,认为很危险,曹操却显得很镇静,让大家稍安勿躁。一会儿,文丑率领的部队赶到了,袁军士兵看到路边有许多辎重和贵重物品,一个个不顾追赶,而是下马纷纷去抢,于是阵容大乱。曹操看到敌人中计,立即下令出击。文丑队伍本来就是阵型已乱,又在猝不及防之下,竟然被曹操的600人打得落荒而逃,就在这场混战之中,文丑也被乱军所杀。文丑被杀的过程就是这样。《三国志》记录正史的,可信程度很高。它并没有明确记载到底是谁杀死了文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丑并非死于和关羽一对一的“单挑”,而是中了曹操的埋伏,死于乱军之中。由此看来,罗贯中把文丑之死归功于关羽,凭的只是想象力,并没有拿得出手的证据。也许他认为,让战力极强的文丑死于关羽刀下,也算是没有那么窝囊。@古今指谈那到底谁才是真的杀了文丑的高手?或者是说谁是最有可能杀了文丑?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文丑当时的位置。我们知道文丑的队伍是骑兵,而文丑作为首领,他的马肯定比其他人的马要好一些,所以他走在队伍的前面可能性不小。不过跑在前面的人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会面对对方的射手。例如关羽就曾经被箭射伤,更典型的是黄忠,他一心追赶马忠,跑在了最前面,结果中了马忠的埋伏,被射伤后伤重不治。所以综合分析,文丑当时很可能是在这个骑兵队伍的中间。在这种位置,能伤文丑的有远程攻击的弓箭手。不过曹操这边并没有知名的射手,一般的士兵射中文丑,也很难当场射死他,那文丑受伤逃走机会也很大。那么,杀死文丑的武器必须比箭威力大,能做到一击即杀。从这点来说,张辽的枪,关羽的刀都能做得到。不过,张辽作为曹操的亲信,当时的情形,他估计只会守在曹操身边,也不会冒险离开曹操身边去杀对方的主将。那么说来说去,还是关羽出击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我们万万不能忘了,关羽他骑的马是赤兔马,让关羽偷袭文丑的成功率大大增加。这里要说一下,关羽的马为什么要叫做赤兔马。为什么不叫做赤豹马,赤虎马?其实这个“兔”是古人用来形容某个东西,动作快速敏捷。也就是说关羽这匹马,它不一定是高大威猛,但是动作肯定是非常敏捷,速度肯定是非常快的,所以关羽才能做到出其不意就能杀死敌人。所以当时的情况应该就是:文丑的队伍阵脚大乱的时候,曹操下令攻击。早有准备的关羽策动快速敏捷的赤兔马,冲进文丑队伍中,用锋利的青龙偃月刀对其一击即杀。也许有人问关羽为什么一定要杀文丑,他两人近日无怨,往日无仇。而且刘备还在袁绍的手下,他杀文丑不是让刘备难堪吗?其实关羽还真存在着两个动机。首先关羽带着两位大嫂在曹操手下,虽然是降汉不降曹,但他实实在在地收到了曹操的恩惠,一向忠义的他答应一定要报恩才走,所以不管是斩杀了颜良还是斩杀了文丑,都是报得曹操的恩惠。再者,之所以关羽第一时间冲上去砍杀文丑,其实就是为了保护队伍中的刘备。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中刘备的战斗力都不突出。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一旦文丑回过神来组织战斗,刘备随时都有可能被乱军重创甚至杀死的可能。关羽只有迅速消灭对方队伍中的首领文丑,才能让混乱的袁军溃败而逃,而曹操人少毕竟也不敢追赶。这样战斗就能平息了,刘备的安全也可以放心了。其实无论颜良还是文丑,他们的战斗力早已经过实战证明了,能在袁绍手下居前的大将,战斗力不是关羽三连刀就能解决的。关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砍杀这两人,都有一定偶然因素。颜良是连斗数场之下疲劳了,文丑是则是没有防备,再加上关羽的刀快、马快,真有点像程咬金的三板斧,让别人来不及抵挡。所以根据《三国志》的正史描述情况来分析,斩杀文丑的人,到头来最大可能还是关羽。看来罗贯中先生的写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你觉得呢?欢迎去留言区留下脚印,加入讨论一下吧。#打卡挑战局##奇妙的冷知识#在蜀汉大营内,一名被抓壮汉,正吃着美食,品着美酒。只见外面士兵说:“丞相有令,一定要给他好吃好喝,”只听大汉说:“不好”。夜晚,他眼看四下无人,突然骑上一匹快马,像逃命一般,疾驰而走。身旁的将军对诸葛亮说,他已知我军情,怎能放他。诸葛亮摇了摇羽扇说:“他逃不出我的五指山,让他走”。话说蜀国刚刚经历了夷陵之战,蜀军士气受损,这让刚刚建立的蜀汉王朝面临危机。刘禅继位后,南中发生叛乱,蜀国一半的土地都被雍闿联合其他首领占领了。诸葛亮一听到这个消息,怎能不痛心疾首,当即准备发兵攻打南中,不料被梓潼令王连拦住了:“丞相此去,恐怕不妥。”亮曰:“为何?”王连道:“现在国力正是衰弱的时候,主公在世时,各诸侯就有反叛之心,国中没有你坐镇怎么能行?况且现在打仗也拿不出军饷。南中这个地方离大本营太远,对于蜀国地位还构不成威胁,丞相应该先稳固根基,再攻打不迟。”诸葛亮眼看蜀国大半疆土被占,恐有负先帝所托,这才急于一时,贸然出兵。听到王连的劝谏后,打消了出兵的念头,转而稳固蜀国根基,恢复民生、求和谈判、训练士卒。2年后,诸葛亮带领大队人马攻打南中,3月出发,5月才到南中。也许有人疑问,为啥偏偏离都城遥远的地方,四处叛乱呢?雍闿等人难道不怕朝廷围剿他们?何况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坐镇呢。他们知道朝廷不会轻易来这不毛之地,不但路途遥远,粮草都是问题,而且现在蜀国大败,哪有功夫管他们。就算来了,也是舟车劳顿,没有啥战斗力。雍闿每天都会派兵四处查探消息,好提前准备,打个措手不及。突然手下来报:“诸葛亮自己带兵攻打南中,马上就到咱们这里了”。还没等雍闿发话,高定就跳起来,扬言要走,雍闿不准,结果双方内讧起来,雍闿被杀。高定和他的手下只能逃回营寨暂避风头。诸葛亮从前方得知雍闿被杀,料想对方慌了手脚。到了南中后,头一件事情就是攻打高定,虽然高定勇猛,但谋略还不及雍闿,几个回合下,高定兵败,被砍头,手下士兵也纷纷散去。诸葛亮开始征讨南中其它城池。其中有个叫孟获的首领,集结了高定残余部下后,继续在城中煽动百姓和蜀军作对。诸葛亮没多想,按照之前制定的策略,派大将前去消灭孟获。只听前方来报:“丞相,不好,我军两员将领被孟获抓去了”。原来,孟获是少数民族首领,善战勇猛,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男女老少各个都服他。诸葛亮在对孟获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考察后,知道孟获并非存心叛乱,也并非大恶之人,否则怎么会受到这么多人拥戴,一定是受到了雍闿等人的挑唆、蒙蔽才这样的。在思考良策时,诸葛亮突然想起马谡临走前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他快速平定了叛乱。马谡自幼熟读兵书,每次谈论兵法,总是说个不停。因此颇受诸葛亮的欣赏,临行前他对诸葛亮说:”我知道丞相一定会获胜,但我有个小建议,就是攻城为下策,攻心为上策,只有让他们心服口服,才能保证以后不发生判乱。这才是上上之策呀“!诸葛亮把两员大将救回后,告诉部下,和孟获打仗,不能伤他一分一毫,假装不是对手,处处退让。孟获打了几场胜仗,就心高气傲说:“我以为蜀军多么厉害,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天亮后又去叫阵,这次准备直捣黄龙,活捉诸葛亮。孟获点齐兵马前去攻打,没成想对方来真的,不但损兵折将,自己还被抓了。被抓后,孟获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没想到诸葛亮吩咐下人,给他好吃好喝,让他行动自如,更不怕他趁机刺探军情。孟获走出帐外,看到蜀军纪律严明,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诸葛亮走过来问他:“此君何如?”意思是我的士兵队伍整齐吧,你服不服。孟获说:“这算什么,打仗也不是看谁排列整齐,再说我也不知道虚实,何况胜败那兵家常事。”诸葛亮一听,这是孟获不服,就找个理由,故意把他放回去了。就这样抓抓放放,前后一共七次。第七次,诸葛亮仍说:“孟获,我再放你回去,咱们再战。”孟获心想:前前后后折腾了这么多次,不但没有逃脱,自己的家底也越大越少了,还丢了面子。就算再来一次,也是同样的结果。于是趁机服软,对诸葛亮说:“丞相仁义,我心服口服,一定不会再作乱了。”诸葛亮大喜,事情终于解决了,本想派兵驻扎,但转念一想:“刚刚恢复正常,不如以夷制夷”,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岂不两全。诸葛亮回朝后,南中再也没发生过叛乱。这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虽然三国志上并未记载这样的故事,但孟获确有其人,发生的故事也很类似,只不过后来把这顶高帽戴在了诸葛亮的头上。七擒孟获显露了诸葛亮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告诉我们以暴制暴只能解决一时争端,想长治久安,重要的是俘获民心。遇到问题,想的是解决方法,考虑周全,而非蛮干。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么解决孟获之乱呢?是智取还是制暴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大胆想法。关注@咖啡故事,每天带你读历史故事,领略古人智慧,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

很赞哦! (0)

文章评论

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